簡介
何志文,男,24歲,廣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何志文,出生於內黃一個偏僻的村莊。出生剛一個月便意外失去左臂,高中時失去父親,考研時失去母親。一連串的不幸沒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越挫越勇。199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南師大,2005年又考上廣西師大碩士研究生。考研期間,沒有生活來源,夏天睡在操場,冬天住在樓洞裡,撿廢品餬口買資料。他熱心公益事業,每年利用假期在村里組織演講,以親身經歷激勵村裡的學生成才,主題是“成才我行你也行”,在他的感召下,村里學生學習勁頭很足,每年都有多人考上大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感動安陽·2006年度人物”候選人事跡材料
身殘志堅創佳績 飲水思源報社會
--記內黃縣殘疾人碩士研究生何志文
出生剛一個月便意外失去左臂,上高中時失去父親,正考研時又失去母親,一連串的不幸並沒有讓他消沉,反而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愈挫愈勇,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腳印:199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南師範大學,2005年順利考上廣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1999年在河南省第四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800米、1500米兩枚銅牌,2002年在安陽市第三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800米、1500米兩個第一,鉛球第二名……
他,就是內黃縣石盤屯鄉大理村殘疾青年何志文。
其體益勞 其志彌堅
在何志文來到這個多彩的世界不久,不幸就降臨到他的頭上--一個月時,母親外出磨麵,把小志文一人放在家中,不料家中的老母豬把圈拱塌,鑽進屋裡把小志文的左臂咬掉,幸好被及時趕到的鄰居救了起來,從此,小志文成了一個殘疾人。
何志文姊妹六人,家裡收入僅靠幾畝薄地,生活非常拮据。雖然身有殘疾,雖然家庭貧困,但小志文依然對生活充滿憧憬,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何志文在大學期間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生活的藝術在於把被動變為主動,把劣勢變為優勢,把不利變為有利。我把家裡的貧窮、失去父母的痛苦、自身的生理缺陷都變成了奮發圖強的動力。在別人的嘲笑中,我學會了自尊和自愛;在家庭的貧窮中,我學會了自強和自立;在失去父母的痛苦中,我學會了樂觀和豁達;在命運的不幸中我學會了堅強和勇敢。”
身體上的缺憾和家庭的貧窮,注定他每取得一個微小的成績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考研期間,他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畢業生扔掉的衣服他撿起來穿,別人吃剩的飯菜他就著開水充飢,夏天睡在籃球場,冬天住在樓梯洞,在學習之餘,他撿易拉罐、寶特瓶、舊書報等賣錢買學習資料。他說,“在考研期間,我不能餓死,想盡辦法去生存;不能病死,堅持不懈鍛鍊身體;不能氣死,寬廣胸懷,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活下去,站起來”成為他的座右銘。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堅強的毅力,何志文終於於2005年以優異的成績,如願考入廣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勇攀高峰 碩果纍纍
對於何志文來說,大學為他提供了一片研究與實踐的平台。攻讀碩士期間他認真學習各門課程,閱讀了大量中外參考資料,並參與各種學術科研活動,不斷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他經常泡在圖書館,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博覽群書和刻苦鑽研不僅使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而且還具有了常人難及的寬廣的知識面。讀研究生還不到一年,他就發表了十餘篇科研論文,其中《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兩篇文章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提前一學期完成了研究生的學習課程,提前一年半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
除了學業,何志文還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績。1991年在河南省第二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鉛球、鐵餅兩項冠軍;1992年在全國第三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長跑第四名,鉛球第六名;1995-1997年連續三年在河南師範大學校運會上奪得800、1500米冠軍;1998年代表國家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馬力松賽並獲得獎牌;1999年在河南省第四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800米、1500米兩枚銅牌;2002年在安陽市第三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800米、1500米兩個第一,鉛球第二名;2006年獲得廣西師範大學感動心靈之星第一名,並在科技文化藝術節奇人奇技大比拼中獲得季軍並獲得最佳人氣獎;2006年在“我與圖書”徵文中獲得二等獎;在2006年十大網站舉辦的“我的中國夢”網路徵文中文章《昨天、今天、明天》被搜狐網刊登;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用硬筆楷書,歷時五個多月抄寫《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96萬字,該作品現被毛澤東革命紀念館收藏。
2005年12月,由於出色的表現,何志文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等獎學金,並獲得廣西師範大學孝廉獎學金。
飲水思源 回報社會
作為一名殘疾人,何志文受到黨和政府的深切關心,社會好心人的愛心幫助。上河南師範大學時,他的家鄉大理村村委會和石盤屯鄉政府為他捐助了1800元現金,2005年考上廣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後,家鄉的村民小組、村委會、鄉政府、民政局、工會、殘聯等和許多素不相識的人紛紛獻出愛心,共為其捐款7000餘元。
“無德非君子,無才非丈夫,無量非好漢。”在何志文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眾多好心人的幫助,所以他一直有一顆感恩的心,一直有一份回報家鄉、報效社會的願望。所以當別人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何志文都會熱心相助,河師大校友寫信想購買往年的考研試題,接到信後,他便到研招辦購買了試卷寄了回去;當看到校園的公共廁所的水管壞了他便主動向水管中心聯繫,一塊進行修理;在上課前當看到黑板沒有人檫時總要把它檫乾淨;去年冬天在桂林大街上的角落裡看到一個流浪漢,衣服非常單薄,他便給他送去幾件衣服禦寒;1993年,為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獨臂單身騎腳踏車從廣州到哈爾濱進行了“中國殘疾人迎奧運萬里行”活動……
在上大學和讀研究生期間,他利用寒暑假多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後在家鄉舉辦了“體育鍛鍊與心腦血管病症防治”講座、“成才,我行,你更行”大學生助教報告會等活動。為了使家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他多方協調,成立了大理村教育成材基金會,號召廣大村民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把該村34名在校大學生及研究生組織起來,成立了大學生助教協會,每名大學生聯繫兩名中小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和幫助,並利用寒暑假時間為中小學生及家長作報告,向家鄉父老和學弟學妹們談成功的學習經驗、學習方法,談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材,對父母進行感恩,鼓勵所有的中小學生奮發圖強,立志成材,影響更多的家長重視教育、支持教育、關心教育,在全村營造了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全村中小學生受到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幾年來,沒有一個學生中途輟學,幾乎每個國中畢業生都進入了高一級學校進行深造。
何志文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先進事跡感動了家鄉各界人士,其先進事跡在市、縣有關媒體相繼進行了報導。2006年,安陽電視台邀請他做客《聊聊》欄目,談他的人生感悟和心路歷程,他身殘志堅、不畏艱辛、積極進取、感恩社會的精神,感動了在場和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他的一位中學老師在看過節目後,評價說:“耳聞目睹他的事跡,我們不難發現:在他頭腦中有一種信念,就是‘我堅持,我拼搏,我勝利’,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如此樂觀向上,實在難能可貴。在他身上有一種品質,就是逆境勃發,奮起搏擊,永不言退,這正是新時代優秀青年品質中的寶貴之處。在他心中有一種追求,就是把做學問與做人相結合,踏踏實實做學問,實實在在做人。在他的言行中,我們還能看到一種責任,這種責任是敏感的,自覺的,無論對於集體還是社會,這兩個字能夠在世間無處不在的放大鏡下熠熠生輝。”
“身殘是人生的遺憾,心殘是人生的毀滅。”何志文不斷的超越自己,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他仍沒有滿足,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他說,他要用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及超人的勤奮,考取博士研究生,成為國家級運動健將,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