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琦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同年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先後任教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岩石圈地質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地質教學和科研工作,成果纍纍,受到多項獎勵。 何國琦教授始終活躍教學、科研第一線,他注重調查研究,對哈薩克斯坦及我國北方的地質構造和礦產都有較深入、系統的研究。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何國琦 ,區域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1934年10月出生,浙江省餘姚人,中共黨員。1952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學習地質,1956年畢業,同年到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1957-1958年在北京地質學院任助教,1959年到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習,1963年畢業,獲候補博士學位。同年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先後任教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岩石圈地質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地質教學和科研工作,成果纍纍,受到多項獎勵。
何國琦教授始終活躍教學、科研第一線,他注重調查研究,對哈薩克斯坦及我國北方的地質構造和礦產都有較深入、系統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關於哈薩克斯坦北部奧陶紀地層和筆石動物群的研究及所建的筆石帶劃分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創造性地將板塊構造理論用於中國北方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研究,並提出建立古陸緣新型構造模式——古岩漿型被動陸緣和相關的“地殼成熟度”、“拉張型過渡殼”等一系列新概念,以及陸間型造山帶的多階段演化模式。認為火山-深成岩帶的形成與陸緣解體條件下的伸展環境有關,不同於俯衝環境中形成的島弧與陸緣弧;古岩漿型被動陸緣首先經歷拉張減薄,取得深源的熱-物質添加,又經聚匯階段的構造-岩漿改造,最有利於形成內生金屬礦產;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確認了阿爾泰造山帶的大地構造位置,並根據構造階段疊加關係,提出中亞地區下古生界生物地層疊加特點及印支期應為獨立構造階段的見解,並指出古、中生代之交是新疆成礦作用的高峰期,探討了大-超大型礦床的成礦條件等。他先後發表論文近80篇,專著11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