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

何友

何友,生於1956年10月,男,吉林磐石人,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還是一名海軍少將。1982年畢業於海軍工程大學指控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

基本信息

榮譽

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有150餘篇論文被SCI、EI和ISTP等國際檢索收錄;出版專著5部。在科研成果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8項。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199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00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被授予“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並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6年獲中圖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人物經歷

何友,曾任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海軍少將軍銜 。1988年在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火力控制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1月在德國不倫瑞克工業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在清華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歷任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造船學會電子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863”專家、總裝備部專家組成員,《現代雷達》、《數據採集與處理》、《火力與指揮控制》、《雷達科學與技術》等雜誌編委。

主要研究領域

雷達自適應檢測方法、多感測器信息融合、多目標跟蹤、分布檢測理論及套用、系統仿真與作戰模擬等。

生平事跡

15年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何友教授主動放棄國外指導老師推薦為博士研究生應試人的良機,按時歸國矢志國防無私奉獻;15年後,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家子弟,何友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據了解,他是2013年新當選的全軍9名、山東省3名院士之一,更是海軍和我市的唯一。
“何友院長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他個人的殊榮,也是學院乃至海軍的大喜事。我們全院教職員工為之自豪、深受鼓舞、備感振奮。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學院教職員工在科技強軍路上自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和忠實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楷模。”談到自己的好搭檔,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政委龔理華少將讚美之詞溢於言表。

公海受困激發“強軍夢”

1977年冬天,入伍僅3年的何友被抽調到“東方紅”號海洋測量船,參加東海大陸架的測量考查。這次難忘的經歷改變了何友的人生方向。“船行駛到公海海域時,我們頭上是他國的飛機,周圍也是別國的艦艇,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密切監視下,形勢非常嚴峻。”對當時的情景,何友至今歷歷在目,他說:“當時我們每人發了步槍和手榴彈,在必要時自衛;同時,我們不停地用信號燈與對方交流,他們最終明白我們只是一艘海洋測量船。”這次經歷讓何友感覺到自己國家裝備的落後,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於是,崇高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萌生了“考大學,去軍校深造”的念頭,決心通過鍛造自己過硬的軍政素質,來為我國國防的強大做出自己更多的貢獻。

在當時,考大學是常人不敢想像的。但機遇又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78年,何友如願地考入武漢海軍工程大學指控系統專業。初入大學,連ABC都沒學過的何友,憑著不服輸的性格,在第二年硬是從一個英語盲成為了班裡的英語尖子。每當夜晚宿舍燈熄了,何友就捧著書本到廁所里,或到路燈下,經常加班加點學習。天道酬勤,1982年,何友以專業前三名的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

“何氏方法”揚名國際

1989年12月,何友通過了國家EPT考試,被錄取為出國預備人員。1991年10月,作為中國高級訪問學者來到德國,師從布倫瑞克工業大學霍爾曼·羅林教授,向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雷達恆虛警融合檢測技術發起了衝擊。

德國,一個繁榮而美麗的國度,可它卻似乎對何友失去了吸引力。他一頭扎進實驗室,如饑似渴地蒐集各種前沿知識加班加點理解消化,沒有利用一個節假日出外遊玩。冬去春來,僅僅半年時間,何友在研究中,通過科學的分析、比較,發現現有的各種恆虛警技術方法在套用條件、使用範圍和處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於是,他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改進設計方案。一個初出國門的學生就敢衝擊學術前沿?許多人對他的“狂想”充滿了質疑。何友認準了自己的路,經過大量艱辛的思考與論證,他很快拿出了科學合理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法,並在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作了題為“雷達技術中自適應檢測方法的新進展”的專場學術報告,受到了他的指導老師羅林教授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隨後,何友又用英、德文撰寫發表了3篇高水平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好評。由此,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將何友的研究報告列為重要學術活動載入1992年學校大事記中,並將他的報告手稿作為重要文獻資料在該校圖書館珍藏,同時將他提出的“恆虛警”方法命名為“何氏方法”。美國無線電電子學會也對此作了專門通報。

何友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出類拔萃的科研能力讓羅林教授十分讚賞。一年進修完畢,指導老師盛情勸他留在德國。當時德國的科研環境要比國內優越得多,各種優厚待遇也非國內能比擬,但何友還是委婉地謝絕了老師的好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我的事業和位置在中國!祖國需要我!”何友真摯的愛國情結深深地感動了羅林教授,他親自駕車戀戀不捨地把何友送到機場。直至現在,每當遇到從中國去的留學生,羅林教授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打聽有關學生何友的近況。

博士畢業論文彰顯實力

1994年,學習不輟、進取不止的何友以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他克服年齡偏大、基礎課偏弱、兩地分居等重重困難,拿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勁頭刻苦鑽研、拚命學習,最終各科均取得優良成績。在博士論文選題時,何友聽從導師的建議,有意避開自己比較擅長的雷達恆虛警融合檢測相關課題,而是選擇了信息融合領域中的另一個學科前沿課題“多目標多感測器分布信息融合算法研究”。因為他知道,只有不斷跨越自我、挑戰自我,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天地。為了梳理出一個清晰縝密的研究思路,何友開始了艱難的探索。起步階段,他總是早早地來到圖書館,將所有相關的專業書籍一本一本地“啃”,每有所得,他便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認真地記錄下來,積累了將近一米厚的資料。回到實驗室後,何友便廢寢忘食地進行反覆演算、論證,有時一乾就是通宵。幾個月下來,何友瘦了十多斤。天道酬勤。僅兩年6個月,何友撰寫的畢業論文便大功告成。答辯委員會對此讚不絕口:不論是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前沿水平。最終,該論文榮獲2000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令軍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從清華畢業時,何友再次面臨人生的抉擇:留清華任教或去北京一家高薪相聘的研究機構任職。“是軍隊培養了我,造就了我,我願將所有智慧都奉獻給國防現代化事業。”就這樣,何友又一次毅然地回到了軍校。

“科海揚帆”捷報頻傳

挑戰時弊、探索創新是何友畢生的追求。紮根祖國母親的沃土,何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激情。回國後,他相繼提出了多種新的恆虛警融合檢測方法,開闢了信息融合理論中分散式多感測器、異類多感測器、雷達與ESM等研究新範圍,豐富和發展了多感測器信息融合的理論框架; 由他擔任項目總師研製成功了“某型雷達”,使整機技術達到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信息化戰爭對綜合集成化訓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何友的大腦如同一部機警的雷達,再一次靈敏地捕捉到了信息。他開始在訓練模擬裝置上大動腦筋,由他擔任項目總師的“某任務系統訓練模擬機”很快問世,不僅解決了飛機領航員使用任務系統設備完成戰術任務訓練的難題,還實現了從單課目訓練到綜合戰術使用訓練的跨越。該新型模擬機是國內首架用於任務系統訓練的模擬轟炸機,課題項目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何友帶領他的信息融合研究團隊先後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軍隊(省部)級一等獎18項、二等獎21項;出版學術專著10部,其中《雷達目標檢測與恆虛警處理》獲清華大學學術專著出版基金資助,填補國內空白;發表學術論文517篇,被三大檢索收錄333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2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有50多項研究成果成功套用於艦艇編隊指控、雷達組網等系統中,為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他個人先後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被國家六部委授予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並獲“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年被總參謀部評為“全軍首屆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2006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等榮譽稱號;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

大家都說,何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一點一滴奮鬥而來的。從1974年參軍入伍,何友當過海軍通信部隊報務員、艦艇部隊戰士、院校學員、教員、實驗室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學院副院長,2005年11月提升為學院院長、2007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

家庭聚少離多心懷愧疚

何友成功了!當問及家庭時,他卻一臉的愧疚,尤其感覺虧欠妻子和女兒的很多,因為他把絕大部分時間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何友的妻子潘麗娜也是航院一名優秀的軍人,一名教學成績頗豐的教授。因為工作原因,何友一家聚少離多。“結婚4個月,我到武漢讀研,後到清華讀博,加上出國做訪問學者,我們相聚的日子實在太少了。”1990年,何友在北京進行德語培訓時,妻子千里迢迢去看他,不想只呆了3天就被何友“趕”回了煙臺,因為何友怕自己會因此分心。何友感覺很對不住女兒,“平時根本沒時間來教育她,有時候好幾個星期見不到面,她早晨走得早,我晚上回來得晚,感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應有的責任”,而他卻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建設強大人民海軍培養出了90多名博士和碩士。這90多名高素質人才中,有聯合指導的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獨立指導的1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博士後,14人獲省部級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同時,何友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其中有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4人入選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由此,何友傾心打造的團隊,榮獲了2012年度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和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

有人說,成功是機緣和巧合的賞賜。然而,何友的成功之路是靠一步步執著堅定,在歷練與奉獻中踏踏實實拼搏出來的。面對過去的成績和組織給予的巨大榮譽,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何友,自感肩上責任更加重大,迎著強國夢、強軍夢的“戰鼓催征程”,何友決心把“建設全軍一流軍事院校,為國防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作為奮鬥目標,在本職崗位上履好職盡好責,做一個合格的、有建樹的院長。同時,他帶領團隊將雷達一樣機敏的“智慧之眼”鎖定在更廣闊、更深遠的前沿領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