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鰲

何占鰲

何占鰲(1912—1995),字藝仁,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何家坳村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甘肅分會理事,西峰區政協委員,慶城縣人大代表,獲甘肅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基本信息

生長環境

何占鰲世居西峰區溫泉鄉何家坳村,九歲上私塾,因家境貧困,中途輟學。15歲在祖母的支持下,排除世俗偏見,走上學藝之路,在啟蒙老師俱舍華、泥塑師傅趙廷風、畫師劉立成教導下從事塑畫學習。他忠厚老實,刻苦勤奮,勇於實踐,在師兄徐天堂的幫助下,三年出師,成為當地有名氣的藝人。

成就及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配合土地改革,被基層組織調去繪製宣傳畫。1958年參加水利工程,以嫻熟的泥塑技藝在工地創作浮雕,園雕泥塑一千多件。同年參加董志塬畫廊建設,先後與省民眾藝術館雕塑家王 、汪興中、羅代奎合作,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1959年2月,省文化廳在慶陽召開民眾美術現場會,縣委宣傳部特意在溫泉公社舉辦“農民雕塑展覽室”,受到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鍾靈等專家、學者的好評。1960年,縣宣傳部派他到省民眾藝術館進修學習,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如“毛主席來到農民家”、“新婚夫婦上工地”、“敬老院”等,其中“降龍”作品被《人民畫報》作為封底刊用。同年他出席了全省、全國文教衛生群英會,受到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的特約接見。會議期間,何占鰲同全國馳名“泥人張”代表張銘親切交談,互相介紹經驗,當場互相塑像,傳為佳話。這一時期,他心中無限激動,傾注全部心血,先後創作了“外孫和奶奶”、“守場”、“飛天”、“新夥伴”、“夜讀”、“地頭打電話”等上千件作品。“守場”參加了“西北五省第四屆美術作品展覽”,並被選送參加1965年“全國工農業餘美術作品展覽”,作為甘肅省唯一參展作品,為全省人民贏得榮譽。十年動亂期間,他的創作從未間斷,《石油工人》、《鋼鐵工人》等50件作品極富代表性。粉碎“四人幫”後,創作熱情更為高潮,風格更趨成熟,《天女散花》、《李夢陽》、《紡線線》、《大生產》、《送軍鞋》、《學習持久戰》等作品極具特色。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製片廠到慶陽專訪,拍攝了《農民雕塑家何占鰲》,在甘肅、陝西、雲南等省電視台播放。

雕塑風格

何占鰲的雕塑簡中有繁,繁而不亂,繁中有簡,簡而不板。他採用多種多樣的手法雕塑,自由而舒展,不拘一格。既有白描式的泥土原色,也有彩塑,探索了繪畫和雕塑結合的方式。他巧妙運用中國傳統雕塑製作手法,有時圓雕,有時浮雕,有時圓雕、浮雕兼容,創作態度嚴肅,技法靈活,手法獨特。何占鰲吸收彩塑的傳統技法,並注重向專家學習,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前進,其作品既有北方民族的質樸、敦厚、宏偉的氣質,形象細膩傳神,又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不愧為一名優秀的民間雕塑家,正如著名畫家常書鴻先生所說:“何占鰲追求的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民族化、民眾化、現代化的新方向”。(作 者:劉志學 李建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