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背鰭條3,7~8;胸鰭條1,15~16;腹鰭條1,7~8;臀鰭條2~3,6;側線鱗46~49,下咽齒2行,4·5~5·4;鰓耙外側6~10。體長為體高的3.4~3.9倍,為頭長的3.9~4.8倍,為星柄長的5.7~6.8倍。頭長為吻長的2.7~3.5倍,為眼徑的4.3~4.9倍,為眼間距的2,4~3.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6倍。
體長,甚高,稍側扁,腹部圓。頭後背部急遽隆起,隆起甚為顯著,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向後至尾鰭基部逐漸降低,尾柄部寬,側扁。頭小,其長遠小於體高。吻部短,稍尖,吻長顯著小於眼後頭長,常為眼後頭長的1/2。口下位,深弧形。唇簡單,上唇稍 厚,下唇向前不達下頜前端。唇後溝中斷,間距較寬。頦部無突起,下頜具角質邊緣,但不發達。須1對,位口角,長度與眼徑相等或略小,末端達眼中央的垂直下方。眼較小,位於頭側上方。眼間寬,微隆起。前眶骨不擴大,下眶骨及前眶骨邊緣具1排粘液腔。鰓蓋膜連於峽部,間距小。體被圓鱗,中等大,胸腹部具鱗,胸部鱗片較小。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長,外緣深凹,末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的硬刺,極粗壯且長,其長度超過頭長,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其基部後端至尾鰭基稍近或相等。胸鰭短小,其長不及頭長。腹鰭稍長,後端圓鈍,較胸鰭為長,起點約位於背鰭基部中點的下方,至胸鰭基較距臀鰭起點為近,末端不達肛門。肛門位置近臀鰭起點,約位於腹鰭基部至臀鰭起點間的後1/4處。臀鰭無硬刺,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深分叉,較寬闊,上下葉等長,末端尖。
下咽齒主行末端稍鉤曲,外側1行細長,齒數通常為4,較同亞科的其他魚類為多。鰓耙退化,尖細,短小,排列稀疏。腸管粗短,約為體長的0.8—0.9倍。鰾大,2室,鰾囊長度約與體腔等長,前室卵圓形,後室特別粗長,其後段細,末端尖,後室長為前室的2.5—3.5倍。腹膜灰白色。
體銀白色,背部稍帶灰色,腹部色淺,略帶黃,體側無斑。背鰭鰭間膜呈黑色,腹、 臀鰭及尾鰭帶紅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江湖中、下層。主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5~6月產卵。中型魚類,個體不大,最大達1.5市斤。
營養價值
似刺鯿鮈雄魚的含肉率為(72.76±0.89)%,雌魚為(68.99±0.76)%;雄魚可食率為(78.36±0.93)%,雌魚為(83.75±1.01)%;肌肉彈性值為(547.86±21.48)g;鮮樣中粗蛋白含量為(18.10±0.17)%,粗脂肪含量為(2.32±0.13)%,水分(78.10±0.87)%,灰分(1.07±0.12)%;肌肉含有17種胺基酸,總量占鮮樣的(14.91±0.31)%,其中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占鮮樣的(6.07±0.07)%,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EAA/NEAA)為68.67%,其必需胺基酸構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標準。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73.46,支鏈胺基酸與芳香族胺基酸的比值(F值)為2.21,4種鮮味胺基酸占鮮樣的5.73%;脂肪酸中EPA與DHA質量分數分別為2.94%,1.26%;微量元素含量豐富,鈣鎂含量較高;魚肉品質系統評價結果表明,似刺鯿鮈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且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