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3-13歲起病,9-10歲為發病高峰,男孩常見。部分病人有遺傳傾向;
發作表現一側面部或口角短暫的運動性發作(抽動),常伴軀體感覺症狀,有夜發性,且夜間發作有泛化傾向;發作頻率稀疏,每月或數月1次;
EEG表現中央-顳區高波幅棘波,常伴慢波。常由睡眠激活,有擴散或遊走(從一側移至另一側)傾向;
丙戊酸鈉或卡馬西平治療有效,可於16歲自愈。
病因
1、遺傳因素:
遺傳 約30%的病例有癲癇家族史。約10%的患兒父母親兒童時期有癲癇發作史,成年後緩解。 多數學者認為,BECT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年齡依賴性外顯。
2、獲得性因素:
大約10%的BECT患者既往有產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頭顱外傷、高熱驚厥或其他歷史。
症狀體徵
①3-13歲起病,9-10歲為發病高峰,男孩常見。部分病人有遺傳傾向;
②發作表現一側面部或口角短暫的運動性發作(抽動),常伴軀體感覺症狀,有夜發性,且夜間發作有泛化傾向;發作頻率稀疏,每月或數月1次;
③EEG表現中央-顳區高波幅棘波,常伴慢波。常由睡眠激活,有擴散或遊走(從一側移至另一側)傾向;
④丙戊酸鈉或卡馬西平治療有效,可於16歲自愈。
發作常見表現
伴中央-顳葉棘波的良性兒童癲癇 (1)口咽部症狀:是本症的常見表現。特點為流涎、口角抽搐、下頜及舌抖動、磨牙、咽喉發聲、口腔感覺異常如乾燥或刺痛及唇舌僵硬等。
(2)語言不能:發作時欲語不能,但意識清晰,能聽懂周圍他人的語言,有時可通過手勢交流。該症狀可以出現於發作初期,也可以在發作過程中出現。左右兩側發作均可出現語言不能,提示主要與口舌強直或陣攣有關,與語言中樞無關。
(3)面肌陣攣:一般表現為一側陣攣,口角最明顯。也可表現為一側口角痙攣性收縮。
(4)肢體症候:發作可能累及肢體,出現一側手、前臂、上肢全部或一側上下肢的運動、感覺症狀,包括陣攣性抽動、強直性收縮或感覺異常等。個別病例出現典型傑克遜發作。部分出現雙側肢體抽動或僵硬、刺痛等。
(5)其他:少數病人發作時伴有上腹部疼痛、一過性視覺異常等。個別合併典型失神發作。
診斷標準
1.發病年齡2~14歲,以5~10歲最為多見。
2.癲癇發作的基本類型為簡單部分性發作。可表現為運動症狀如陣攣、強直或痙攣性收縮等,也可表現為感覺症狀如頰、唇、舌、齒齦等部位的發作性感覺異常。發作後可出現一過性肌肉無力。大部分病人的發作與睡眠關係密切,入睡後不久和清晨將醒時發作尤為多見。發作時間一般短暫。
3.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智力正常,顱腦影像學檢查無相應部位的器質性改變。
鑑別診斷
診斷BECT(即中央顳區棘波)時,應注意與以下幾類癲癇鑑別:
1.顳葉癲癇主要特點包括:
伴中央-顳葉棘波的良性兒童癲癇 ①部分性發作,可表現為簡單部分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或繼發性全身性發作;
②常有高熱驚厥史;
③發作間期腦電圖見一側或雙側顳區棘波;
④腦功能和代謝顯像檢查(如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等)常可發現低血流或低代謝病灶。
顳葉癲癇與BECT的鑑別要點是:
(1)顳葉癲癇發作時的特徵性症狀為植物神經、精神和一些特殊的異常感覺如幻嗅、幻聽及上腹部上升感等,複雜部分性發作時常以動作停止、自動症為起始症狀,發作後常伴有意識混亂,逐漸恢復;BECT發作時則很少出現上述症狀,發作後迅速恢復正常,不伴有意識障礙,繼發泛化時則表現為意識喪失;
(2)顳葉癲癇的發作無明顯晝夜規律,BECT的發作多見於睡眠期;
(3)顳葉癲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2.癲癇伴慢波睡眠期持續棘波特點:
異常放電主要發生於慢波睡眠期,發病年齡大多為4~5歲,青春期前發作消失。這些特點與BECT十分相近。
臨床上可藉以下特點與BECT鑑別:
(1)發作時典型症狀為全身性陣攣,病程中常伴發失神發作,或出現失神狀態;
(2)發作一般較為頻繁而嚴重,絕大多數每日發作2次以上;
(3)半數病例發病前有腦損傷歷史或神經影像檢查的異常,家族史罕見。
(4)隨著慢波睡眠期持續棘慢波的出現,幾乎所有患兒均出現精神運動發育的明顯減慢、停滯或倒退,語言智商的倒退尤為明顯。隨著腦電圖異常的改善,精神運動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多遺留有輕重不同的神經系統或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