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廣義的種子休眠——是指具有生活力的種子,停留在不能萌發的狀態。包括兩種情況:
(1)生理休眠——即種子本身未完成生理成熟,或存在發芽的障礙,雖然給予適宜的發芽條件,仍然不能萌發。
(2)被迫休眠——即種子已具有發芽能力,但由於缺少萌發所必需的外界條件,而被迫處於靜止狀態。
通常把前者稱為休眠種子,而把後者稱為靜止種子。
意義
生理學意義——種子休眠對植物本身來說,是一種有益的生物學特性,或者說是植物在長期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性。即對逆境的適應,可以避開乾旱、酷暑、嚴寒等惡劣氣候。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如洪水、火災、土石流等,有利於種質延續。
農業生產意義——種子休眠會帶來有利面和不利面。
有利面——
(1)可預防種子在母株上發芽,如穗發芽,有利於種子的收穫。
(2)有利於種子長期安全貯藏,保持種子生命活力和延長種子壽命。
不利面——
(1)若播種季節種子仍處於休眠狀態,則會影響生產或浪費種子。
(2)影響種子發芽試驗結果的正確性。
(3)造成根除雜草的困難。
原因
胚的影響
有些種子採收時外部形態已近成熟,但胚尚未分化完全,仍需從胚乳中吸收養料,繼續分化發育,直至完全成熟才能發芽。如銀杏、人參。有些種子胚的外部形態雖已具備成熟特徵,但在生理上必須通過後熟過程,在種子內部完成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以後才能萌發。如櫻桃、山楂、梨、蘋果、小麥等。
種皮影響
主要是由種皮構造所引起的透性不良和機械阻力的影響。有的是種皮因具有柵狀組織和果膠層而不透水,導致吸水困難,阻礙萌發。如:豆科植物種子有的種皮雖可透水,但氣體不易通過或透性甚低,因而阻礙了種子內的有氧代謝,使胚得不到營養而不能萌發。如:椴樹。有些“硬實”種子則是由於堅厚種皮的機械阻力,使胚芽不能穿過而阻止萌發。如苜蓿、三葉草。
抑制物質的影響
有些種子不能萌發是由於種子或果實內含有萌發抑制劑,其化學成分因植物而異,如揮髮油、生物鹼、激素(如脫落酸)、氨、酚、醛等都有抑制種子萌發的作用。這些抑制劑存在於果汁中的如西瓜、番茄;存在於胚乳中的如鳶尾;存在於穎殼中的如小麥和野燕麥;存在於種皮的如桃樹和薔薇。它們大多是水溶性的,可通過浸泡沖洗逐漸排除;同時也不是永久性的,可通過貯藏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使之分解、轉化、消除。
解除方法
機械破損
適用於有堅硬種皮的種子。可用沙子與種子摩擦、劃傷種皮或者去除種皮等方法來促進萌發。如紫雲英種子加沙和石子各1倍進行搖擦處理,能有效促使萌發。
清水漂洗
西瓜、甜瓜、番茄、辣椒和茄子等種子外殼含有萌發抑制物,播種前將種子浸泡在水中,反覆漂洗,流水更佳,讓抑制物滲透出來,能夠提高發芽率。
層積處理
在層積處理期間種子中的抑制物質含量下降,而赤黴素和細胞分裂素的含量增加。已知有100多種植物,特別是一些木本植物的種子,如蘋果、梨、榛、山毛櫸、白樺、赤楊等要求低溫、濕潤的條件來解除休眠。通常用層積處理,即將種子埋在濕沙中置於1—10℃溫度中,經1—3個月的低溫處理就能有效地解除休眠。。一般說來,適當延長低溫處理時間,能促進萌發。
溫水處理
某些種子(如棉花、小麥、黃瓜等)經日曬和用35—40℃溫水處理,可促進萌發。油松、沙棘種子用70℃水浸種24小時,可增加透性,促進萌發。
化學處理
棉花、刺槐、皂莢、合歡、漆樹、國槐等種子均可用濃硫酸處理(2分鐘—2小時後立即用水漂清)來增加種皮透性。用0.1%—2.0%過氧化氫溶液浸泡棉籽24小時,能顯著提高發芽率,這對玉米、大豆也同樣有效。原因是過氧化氫的分解給種子提供氧氣,促進呼吸作用。
生長調節劑處理
多種植物生長物質能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其中GA效果最為顯著。樟子松、魚鱗雲杉和紅皮雲杉的種子浸在100μl/L的GA溶液中一晝夜,不僅可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還促進種苗初期生長。藥用植物黃連的種子由於胚未分化成熟,需要低溫下90天才能完成分化過程,如果用5℃低溫和10—100μl/L的GA溶液同時處理,只需經48小時便可打破休眠而發芽。
光照處理
需光性種子種類很多,對照光的要求也很不一樣。有些種子一次性感光就能萌發。如泡桐浸種後給予1000勒克斯光照10分鐘就能誘發30%種子萌發,8小時光照萌發率達80%。有些則需經7—10天,每天5—10時的光周期誘導才能萌發,如團花、八寶樹、榕樹等。藜、萵苣、雲杉、水浮蓮、芹菜和菸草的某些品種,種子吸脹後照光也可解除休眠
物理方法
用X射線、超音波、高低頻電流、電磁場處理種子,也有破除休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