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

原因

更重要的是,如果2.5天休假模式邁出了保障公民休假權利的第一步,那么真正有效緩解大多數人的權利焦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實中,有不少阻礙休假的因素,休與不休肯定不是這樣一紙規定即可解決。有的單位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不會把“鼓勵”當成“必辦”;有的單位看似允許統籌安排周末,可乾不完的工作、分不開的身也讓休假“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有的單位則積極回響,鼓勵並保障這種休假機會。因此,“連正常周末都沒法休,奈何再加半天”與“既然單位有保障,多休半天又何妨”,形成了鮮明對比。
所謂“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讓權利呈現出凸凹之像,待遇上的差距不免加重了休假權的焦慮,小短假有可能淪為紙面化,也可能變成福利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地方提倡“2.5天休假模式”雖值得稱讚,但能不能被激活、是不是可執行、有沒有真效果,都需要更明確的實施細則。當然,保障和落實好這一政策,也是回應休假平等的公眾關切的重要一步。
建議
“世界是本書,不從旅行獲得充足,而是為了心靈獲得休息。”時間轉動再快,世界不斷發展,人總需要稍作停留,或回味或凝思或暢想。既然提倡2.5天,不妨再下力氣讓“鼓勵”成真,讓帶薪休假變現,心靈休憩也就不再“行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