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伊放勛,又稱堯帝。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後世儒家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
人物事跡
堯帝名伊放勛,黃帝的玄孫,其父為帝高辛氏。他出生不久,便因其母在三阿(今江蘇高郵市西南)之南,將其寄養於伊長孺之家,故從養母所居,姓伊氏。高辛氏對其能放仿效前輩之功勳的厚望,取名放勛。他自幼聰穎,有君子風度,深受高辛氏及諸侯的矚目。憑他的德才,接其父高辛帝位是很勝任的。但因先長後幼的禮教,高辛死時,立長子摯為帝,摯封異母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績平淡;而放勛德政興隆,諸侯皆投奔歸附於他。摯深感自己不及放勛德政仁義,乃率群臣到放勛府中禪位。放勛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封摯於高辛。是年,放勛才十六歲。
放勛即位後,整肅朝政,薦舉賢士,鼓勵百姓勤於耕作。那時,由於人們對自然規律缺乏認識,常務農時受天災,百姓叫苦連天。放勛便命令羲和恭勤天地,細緻觀察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遞中之星,日月所會之辰,定為天數,為一歲之歷。總結出:主春者蒼天,張昏中,可以種稷;主夏者昊天,火昏中,可以種藜菽;主秋者旻天,虛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上天,昴昏中,可以收斂也。天子可以隨時視察四星之中,知民緩急,教喻民眾不誤農時,及時耕種,進行農業生產。為了各司其職,他還命羲仲專職訓導萬民農業生產之事,適時掌握農時,使農業耕作漸漸形成一定的規律。春分之昏,鳥星畢見,以正仲春之氣節。春季生產開始了,丁強壯者與老弱者出工根據體力區別對待,防止滑懶惰之人貽誤農時,督促民眾按氣節的不同和農活的輕重進行強弱替換。並且根據地域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指導。放勛還制定嚴格細緻的農官崗位目標,按時發布命令,下達任務,按時檢查總結,獎勤罰懶。因此,歷史上民眾第一次豐衣足食,國家百業皆興。由於放勛注重務實德政,農、牧、漁、商空前發展,深得百姓愛戴,與其他奴隸主只會榨取奴隸血汗的暴政形成了鮮明對比。
放勛在位時,無一天忘記哥哥高辛是因為自己賢能而把王位禪位給自己的,深明賢能是執掌王權的根本。於是他經常用心考慮如何把王位禪讓給真正的賢能之士,並與謀臣、可信之人探討相關問題。一天,他問大臣放齊:“誰可將用為我的嗣位?”放齊想,“堯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子承父業,人之常情,於是便回答說:“你兒子丹朱開明而通達,是很適合的人選。”放勛對丹朱在封底丹水(今河南鄧州)執掌地方政權中,凶頑,口不道忠信之言,心不則德義之經,心既頑囂又好爭訟的行為非常惱火,聽來放齊的回答,非常奇怪,說;“吁!頑凶,不用。”他想:把帝位授之賢能者,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便又問眾臣:“還有誰可以勝任?”大臣讙兜說:“共工輔佐陛下治理水利,屢建功勞,可以勝任。”放勛對共工巧言虛譽,玩忽職守早已心中有數,特別是對他用意邪僻、貌似恭敬實則罪惡漫天的劣跡不可容忍,便堅決地說:“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時逢洪水成災,民身受其害,命不聊生。放勛召集羲、四子和分掌四岳之諸侯說:“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滿朝文武大臣皆薦舉繇當任。放勛說:“繇性很戾,違員教命,毀滅善類,不可用也!”四岳說:“其餘之人皆可退避,唯繇可試用,無有成效再退即可。”於是,放勛聽了四岳的保薦,任用繇治水。繇用了九年功夫,皆未治成,放勛只好揮淚把繇殺了。
放勛自十六歲受禪帝位,在他八十六歲時,已執掌王室七十年了,在老將垂暮之時,又為尋求賢士而操勞。他問道:“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他說的意思是:你可知諸侯之中有能順事用天命者,入處我位,統治天下之事者乎?四岳早已對天子之位垂涎三尺,今天大有急不可待之狀,於是便用假謙虛真自薦的方式連忙說:“我鄙俚無德,若讓我行天子事,是有辱帝位。”放勛對四岳的無德乏政,早了如指掌,今見他假謙真薦,心裡不禁覺得他非常可笑,為了照顧他的面子,便採取不加可否的態度,忙對眾大臣說:“各位都可舉薦貴戚中或遠隱山野的賢能者。”大家都對放勛說:“有一光棍漢,名叫虞舜。”放勛說:“朕知道。此人如何?”四岳連忙說:“他是瞎子的兒子。父親不講德義,母親不說忠信之言,弟弟狂傲不馴,舜皆和以孝,進之於善,是個德行很好的人。”放勛說:“我先考察一下舜的真實情況。”
放勛對舜進行考察後,發現其人品德行都很好,但不知其治理國家的才能如何。於是便將大女娥皇,兒女女英嫁給舜,以管理家務,觀察舜的治國能力。他還在舜的家中,為舜築了糧倉,給他一部分牛羊。舜的弟弟是繼母所生,弟與繼母兩人對舜既羨慕又妒忌,因與其父瞽叟一起設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妄圖把舜的財產據為己有。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從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就在下邊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下來打水救火,但已不知梯子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遮陽笠帽和大塊麻布,他雙手抓住笠帽與麻布的兩端,像飛鳥般跳下來。笠帽與麻布像降落傘鼓著,舜輕輕緩緩落在地上,毫無損傷。
瞽叟與象並不甘心,又讓舜去淘井。舜下到井底後,瞽叟與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投入井中,妄想把舜活埋在井裡。沒想到舜避在井坍塌的窟窿里,用鏟挖了一條孔道,鑽出地面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已脫險,跑回家去得意地跟瞽叟說:“這一次哥哥保準死了,幸虧我想了這個妙計。現在咱就可以把他的財產接收了!”說著,他向舜的住房走去。沒想到,他一進屋,舜正在彈琴呢!象暗暗吃了一驚,只好掩飾說:“哎,我很想你,這不看你來了。”舜也寬容大度地像根本沒發生任何事情那樣地說:“你來得正巧,要不我還要找你呢。我的事很多,正想請你來幫忙。”後來,舜一直像往常一樣快樂和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與象再也不忍心暗害舜了。
放勛從女兒嘴裡了解到舜的這些事跡,認為舜確實仁愛寬容,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於是便先讓舜擔任司徒的職務,編入百官朝序中,列席參加諸侯朝議。舜皆以君子之風,德惠群臣,諸侯皆敬愛他。放勛又給舜安排些更為艱苦的事務乾,以考驗舜的克服艱難險阻的耐力。他讓舜入山林川澤,在暴風雷雨中奔走。舜不但準確判斷方向,行徒不迷,還提前到達放勛指定地點。這地讓放勛驚喜,認為舜是天賜給他接受禪位的理想人選。於是,在正月初一,正式把王權讓給舜,自己退位輔政。放勛壽一百一十六歲而卒,諡號堯,故曰堯帝。為伊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