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
2003年3月20日,美國海軍發射的6枚巡航飛彈擊中伊拉克首都的部分重要目標,巴格達上空響起爆炸聲和防空火炮聲,伊拉克戰爭正式爆發。如今,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10年。10年間,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台,多國部隊向臨時政府移交權力,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正式成立,美國完成撤軍……許多人、事、物或許都已滄海桑田。然而,那一年,那一戰,那些創傷,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記憶,銘刻在所有人心中。三大頑症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不僅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的統治,也摧毀了這個國家的法律和秩序,宗教、民族和階級矛盾由此迸發。時至今日,伊拉克的政治和社會危機猶存:政局隱患重重、安全形勢嚴峻、社會重建緩慢,這些已然成為困擾伊拉克的“三大頑症”。近來,遜尼派民眾多次發起示威活動,抗議什葉派主導的政府壓制遜尼派族群。來自遜尼派政治陣營——“伊拉克名單”的內閣部長多次抵制出席內閣會議,財政部長和農業部長相繼辭職。中央政府和庫爾德自治區在石油資源利益分配和駐軍等問題上也齟齬不斷。
巴格達大學政治學教授薩阿德·哈迪西表示,伊拉克政壇的什葉派、遜尼派和庫德人三大政治勢力,缺乏包容和達成共識的意願,他們之間的爭鬥對伊拉克的發展造成阻礙。這也是導致當前伊拉克局勢緊張的主要因素,使國家的前景充滿變數。
與此同時,伊拉克各地暴力襲擊事件頻頻發生,教派衝突有加劇趨勢,“基地”組織等一些極端武裝團體也在蠢蠢欲動,敘利亞戰亂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內的苗頭,這都表明該國安全形勢仍相當嚴峻。
再有,儘管近年來伊拉克石油出口穩步增長,財政收入逐年增加,但由於政治割據、效率低下、貪污腐敗和投資環境惡劣等原因,國家重建的進度不如人意,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停滯,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也成為影響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因素。伊拉克的“三大頑症”環環相扣,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惡性循環。
代價
當美國時任總統布希2003年5月1日在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上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時,伊拉克戰爭其實才剛剛開始。據美聯社統計,截止美軍2011年12月15日正式從伊拉克撤軍,戰爭共造成近4500名美軍官兵死亡,超過10萬伊拉克人喪生。除了沉重的生命代價,金錢代價也十分高昂。據美聯社報導,過去10年裡,美國斥資600億美元用於伊拉克戰後重建,平均每天花費超過1500萬美元。而另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計算,10年來的總開支――包括軍費、使館開支和重建及援助等,已達7670億美元之巨。美國人自己都承認,美國在伊拉克花錢太多,回報太少。
重建
對於很多伊拉克人來說,現在的收入雖然比戰前有所增加,但由於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老化以及政府部門效率低下,加上暴力襲擊風險陡增,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仍很艱難。32歲的阿里對記者說:“在過去10年,各種流血事件和混亂局勢讓伊拉克人受夠了,美國人當初承諾的美好生活現在看來只是海市蜃樓。”近來,伊拉克什葉派和遜尼派兩大政治陣營矛盾不斷。在安巴爾、薩拉赫丁和尼尼微等遜尼派聚居省份,反政府示威活動已持續兩個多月。抗議者指責什葉派主導的政府壓制遜尼派族群,來自遜尼派政治陣營“伊拉克名單”的內閣部長多次抵制出席內閣會議,財政部長和農業部長相繼辭職。
與此同時,近期伊拉克各地暴力襲擊事件頻發,安全形勢相當嚴峻。據美國“伊拉剋死亡人數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伊拉克戰爭迄今已導致12萬多名平民喪生,僅在今年3月上半月,就有170名伊拉克平民在暴力襲擊中死亡。本月4日,一個護送敘利亞士兵回國的伊拉克軍方車隊遇襲,造成48名敘利亞士兵和9名伊拉克士兵喪生。這表明敘利亞戰亂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內的苗頭。
大事記
2003年3月20日,美軍空襲巴格達,戰爭打響。4月9日,美軍進入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倒台。
5月1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宣布,伊戰主要作戰行動結束。
9月3日,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選出的伊新政府成員在巴格達宣誓就職。
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里特抓獲薩達姆。
2004年 4月18日,美國宣布調查阿布格里卜監獄虐待囚犯事件。
6月28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主權。
2005年10月15日,伊拉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
2006年5月20日,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組建薩達姆下台以來首屆常任政府。
12月30日,薩達姆被處以絞刑。
2009年2月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駐伊美軍將在2010年8月31日前結束作戰任務。
2011年12月15日,美國正式宣布美軍伊拉克任務結束。
影響
一個伊拉克家庭的喪子之痛“每當想起孩子我都無法入睡,我願意用世界上的所有財富來換回我的孩子!”海達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禁失聲痛哭。海達爾住在巴格達西北部什葉派聚居的舒拉區,在今年2月28日的一起汽車炸彈事件中,海達爾的兩個兒子不幸遇難。
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0周年。直到現在,暴力襲擊在伊拉克依然頻繁發生。據美國“伊拉剋死亡人數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這場戰爭迄今已導致逾12萬名平民死亡。僅在今年3月上半月,就有170名伊拉克平民在暴力襲擊中喪生。
這個數字意味著幾乎每天都會有伊拉克家庭失去他們的親人。對於父母來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失去孩子更讓人悲痛的呢?
在海達爾向記者展示的照片中,12歲的卡拉和11歲的穆罕默德活潑可愛,面帶微笑地看著這個世界。災難發生時,他們正在家附近的一個足球場和其他孩子一起踢球,停放在足球場附近的一輛小巴突然發生爆炸。海達爾目睹了爆炸發生的經過,親眼看著死神帶走了他的兩個兒子。
“當時,我正看著孩子在足球場上踢球。突然,我看到那裡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甚至有一滴血濺到我手上。儘管我的腿因為車禍殘廢了,我還是用盡力氣站起來,向爆炸地點跑去。我想知道我的孩子們怎么樣了。當我看到一些孩子四處逃散,我安慰自己說也許我的孩子和他們在一起。我看到血跡斑斑的現場和屍體,感到一陣頭暈,當時我認不出自己的孩子是否在那裡。我看不清東西,甚至沒有力氣拿起電話告訴別人。”海達爾忍著悲痛告訴記者。
直到現在,海達爾仍然無法相信,一聲爆炸之後,兩個兒子就在他眼前永遠消失了。作為父親,他日日夜夜回憶起兩個孩子的音容笑貌,仿佛他們還在身邊。
“卡拉喜歡足球,夢想著成為一個足球明星。他是伊拉克國家隊的冬粉,喜歡在電視上看足球比賽。當國家隊贏了,他總是興奮地睡不著覺。穆罕默德則喜歡修修補補,總是試著修理收音機、電視機等東西。”說起兩個孩子,海達爾面帶驕傲。他相信,如果不是因為這起爆炸,孩子們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在採訪中,記者看到海達爾的另外兩個小女兒依偎在父親身邊,手裡緊緊攥著哥哥的照片。這兩個孩子一個患有腦癱,一個有眼疾。兩個聰明活潑的兒子曾經是海達爾的全部希望,現在希望破滅了。對於未來,海達爾茫然不知。
雖然過去多日,記者在現場仍然能看到當天爆炸留下的痕跡:燒焦變形的汽車輪胎和零件,血跡斑斑的鞋子,以及沾著血跡已經變形的球門。遇難孩子的照片周圍擺放著鮮花和各種物品,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坐在兄長的照片前面久久不肯離開,眼神里除了悲傷,還有仇恨。一位母親失聲痛哭,為離她而去的孩子唱起哀傷的曲子……
這個月是由美國領導的入侵伊拉克這項頗受爭議行動的十周年。這項決策十年來產生了哪些影響?更重要的,是入侵是否有正當的理由?
分析師指出,伊拉克戰爭的積極效果是推翻薩達姆、建立民選政府、伊拉克經濟取得近9%年增長及石油出口超過戰前水平。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納迪姆·什哈蒂(Nadim Sherhadi)等人甚至認為,雖然“美國在伊拉克的行動超過自己能力所及,”但美國的干預“或許已幫助該地區擺脫了至少束縛了兩代人生活的停滯。”
懷疑這種看法的人反駁說把伊拉克戰爭和“阿拉伯之春”聯繫起來是不正確的,因為2011年的突尼西亞和埃及事件自有其緣由,而喬治·布希總統的言論和行動不僅沒有推進,反而破壞了該區域的民主進程。推翻薩達姆的確是重要的,但伊拉克如今已成了宗派組織統治下的暴力之地,根據一項腐敗指數,它在174個國家中排名169。
他們也認為,戰爭的好處根本無法補償所付出的代價:超過15萬名伊拉克人和4488名美軍士兵因此喪生,經濟損失估計約為1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約3萬2000名美軍傷殘士兵的長期醫療和殘疾支出。)
人們十年後對這“資產負債表”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此時此刻,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懷疑論者所說的是正確的,這觀點也進而影響了美國當前的外交政策。未來十年,美國不太可能再次試圖長期占領並改變另一個國家。前國防部長蓋茨離職前言簡意賅地指出,任何建議採取此類行動的顧問,都應該接受檢查“看看腦子有沒有毛病。”
有人把這稱為孤立主義,但我認為審慎和務實更加貼切。畢竟,艾森豪總統1954年曾拒絕派遣美軍到奠邊府救援法國軍隊,因為他擔心美軍會被“越南部隊吞噬”。而艾克絕不是孤立主義者。
要對伊拉克戰爭的長期後果下定論,十年可能還為時過早,但卻已足夠評斷布希政府的決策過程。
布希及其幕僚主要用三項理由來支持入侵伊拉克的行動。首先是把薩達姆和基地組織聯繫起來。民意測驗顯示,不少美國人接受政府的這種說法。然而,卻沒有證據證明這種聯繫。事實上,公之於眾的證據既薄弱,也被誇大了。
第二項理由是用民主政權取代薩達姆,是改革中東政治的一個方法。政府中某些新保守黨成員早在任職以前就已經鼓吹推翻伊拉克政權,但在新政府就職的首八個月卻未能把這個想法轉變為政策。2001年9月11日後,他們抓住恐怖攻擊所提供的機會,迅速通過了這項政策。
布希總統常提到政權更迭和“解放”,支持者甚至以二戰後美軍占領行動幫助德國、日本走向民主化所扮演的角色為例子。然而,布希政府是草率使用歷史比喻,對如何有效占領伊拉克也缺乏充分準備。
第三項理由是防止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多數國家認同薩達姆十幾年來一直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此外,第1441號決議一致通過,證明伊拉克沒有這些武器是薩達姆的責任。
雙方代價
總部位於英國的“伊拉克罹難人數統計組織”17日發布報告稱,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至少有11.2萬平民被殺。法新社引述該組織的報告稱,在這10年內,如果算上戰鬥人員及無正式死亡證明的平民在內,這個數字可能高達17.4萬人。“衝突還沒成為歷史,它有明確的開始,但卻沒有可預見的結束”。幾天前,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也刊登了一份獨立調查報告,稱美國為這場戰爭付出的成本達8100億美元。《今日美國》報17日稱,美國在伊拉克維持軍事存在長達9年,付出了近5000名官兵陣亡、3.2萬人負傷的代價。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伊戰並沒有改善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
社評
說到教訓,美英兩國可以說都汲取到了一個關鍵的教訓、並用之指導實踐,那就是不輕易採取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採取的那種“地面戰爭”干預方式。在利比亞,西方正確地將打擊限制在空中和海上,減少了利比亞平民以及北約(Nato)自身的傷亡。但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政府現在更強調中東和非洲國家參與到地區干預中。法國在馬里已派出地面部隊。但法國從一開始就強調,馬里和非洲國家必須承擔起確保更長期安全的責任然而,並非所有教訓都是有益的。這種新的消極干預使得西方大國無法在一場已導致7萬人死亡的衝突中向敘利亞叛軍提供關鍵的軍事援助。但至少,美國現在已正確地調整了方針、傾向於向非伊斯蘭聖戰派別的武裝分子提供更多直接援助。伊拉克戰爭還對西方外交產生了深刻影響。現在有一個非正式的規則,即實施軍事干預先要獲得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的支持。這個規則令人擔憂。1999年,北約在未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支持的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把塞爾維亞的勢力趕出了科索沃。如今,這被人們頌為一場正義的戰爭。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首先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人們對此應重新斟酌。
最後,伊拉克戰爭讓西方公眾對關於“賤民國家”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產生了很大的懷疑。這場戰爭後,西方情治單位往往會低估伊朗、朝鮮和敘利亞製造這種武器的能力——伊朗和朝鮮秘密鈾濃縮工廠的突然曝光、以及敘利亞的核反應堆就證明了這一點。
2003年誇大薩達姆政權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潛力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但我們不應假定伊朗和朝鮮在這方面的潛力也被誇大。或許,西方正在犯下一個完全相反的錯誤。
相關節目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在2013年3月20日新聞頻道(CCTV13)從晚十點檔播出特別節目《伊戰十年》。第一集:戰爭的理由(2012·3·20)
第二集:梟雄末路(2012·3·21)
第三集:難愈的創傷(2012·3·22)
第四集:未散的硝煙(2012·3·23)
第五集:未來之問(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