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底

又譯為:本我、潛我、它我、伊,是拉丁文的“它”),是指“心”完全無意識的部分,也就是潛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組成。

基本信息

所謂”伊底“(

又譯為:本我、潛我、它我、伊,是拉丁文的“”),是”完全無意識的部分,也就是潛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組成。弗洛伊德認為,“伊底”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是同肉體聯繫著的,肉體是它的能量的源泉。“伊底”是貯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它混沌瀰漫,仿佛象一口充滿本能和欲望的、沸騰的大鍋;而這些本能和欲望又不懂什麼是邏輯、道德,什麼是好,什麼是惡,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不顧時間地點和場合的限制,盲目地追求滿足。因此,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強烈地衝動著,希望能夠很快地得到滿足。“伊底”所尋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我”。 所謂“自我”,它是意識的結構部分,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它是在現實的反覆教訓之下,“伊底”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從“伊底”分化出來的這一部分,由於現實的陶冶,變得識時務了,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而去盲目地追求滿足;它在“事實原則”或“現實原則”的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雙要避免痛苦。“自我”處在“伊底”和外部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動,它負責與現實接觸,並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督和管制“伊底”的活動。所以,“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伊底”的控制和壓抑上。弗洛伊德曾經打了一個比喻:“伊底”是匹馬,“自我”是騎手;動力是馬,騎手能給馬指出方向;“自我”駕駛“伊底”,但“伊底”這匹馬也許不聽話。這說明,“伊底”的潛力是很大的。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哪裡有伊底,哪裡就有自我。”(“伊底過去在哪裡,自我即應在哪裡!”)“自我”具有防禦職能和中介職能。“自我”常常是“三個暴君”--外部世界、超我、伊底--的僕人。這就是說,“自我”是外部東西與內部東西之間,伊底和超我之間的過濾器。

“自我”的力量

好象不足以控制“伊底”,於是,從幼兒期開始又出現了人格結構的第三個部分--“超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