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雲

企業雲

企業雲是專門套用在商業領域的商業雲系統,專門設計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軟體、HR(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管理軟體、Database資料庫軟體等企業內部系統給商業公司使用的雲系統。

基本信息

體現價值

面對企業業務跨越式發展及多變環境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針對企業在成本和資源最佳化方面面臨的壓力,CIO們應“雲”籌帷幄,通過成功實施IT基礎設施轉型,推進敏捷創新型IT的建立。

認識到如何利用雲服務獲得收益對於CEO與CIO來說同樣重要。

CEO必須考慮雲計算的三大理由。

(1)更快進入新市場

迅速擴張或縮減規模的彈性,以適應新需求或機遇。

(2)更快更好地創新

無邊界協作和信息共享,為員工、客戶、合作夥伴甚至全世界公眾打開創新大門,使他們能更快收穫更好的創新理念。

(3)提高生產力

基於雲的解決方案具有全球性和協作性的本質,使得分散的團隊間高效協作成為可能。

CIO對IT基礎設施轉型的思考:建立敏捷IT架構滿足多變需求;提供擴展性和能力滿足業務創新;最佳化成本、資源最佳化及業務高效運營。

總之,企業雲計算體現的價值有以下幾點。

(1)提高系統的利用率。雲計算提供資源共享,採用虛擬化技術,並具備負載平衡的能力,讓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2)自動分配、供應、管理。雲計算採用的自動化管理軟體,對各個套用軟體和運行系統進行自動化管理,從而減少人力管理,促使管理簡單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3)提高IT的靈活性。採用自助的方式,根據需要選擇作業系統、選擇軟體、選擇記憶體、存儲、CPU,自動配置後投入使用,在不需要的時候或者業務發展的方向有所改變的時候,可以釋放或者重新選擇。

(4)機動性強。適應客戶信息業務的變化,不必擔心一次性投資的浪費,根據信息的需求隨機分配自己所需要的,隨機應變。

(5)可擴展性。資源像雲一樣,可以自由地擴展、自由地分配。

基礎架構

典型的集團企業雲計算應包括以套用(軟體即服務)、平台服務(平台即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虛擬基礎設施即服務)的方式動態交付到各子公司和合作夥伴的IT服務,如圖1所示。

不同模式

方式一,企業所有,自行運營。這是一種典型的私有雲模式,企業自建自用,基礎資源在企業數據中心內部,運行維護也由企業自己承擔。

方式二,企業所有,運行維護外包。這也是私有雲,但是企業只進行投資建設,而雲計算架構的運行維護外包給服務商(也可以是SP),基礎資源依然在企業數據中心。

方式三,企業所有,運行維護外包,外部運行。由企業投資建設私有雲,但是雲計算架構位於服務商的數據中心內,企業通過網路訪問雲資源,這是一種物理形體的託管型。

方式四,企業租賃,外部運行,資源獨占。由SP構建雲計算基礎資源,企業只是租用基礎資源形成自身業務的虛擬雲計算,但是相關物理資源完全由企業獨占使用,這是一種虛擬的託管型服務(數據託管)。

方式五,企業租賃,外部運行,資源共享調度。由SP構建,多個企業同時租賃SP的雲計算資源,資源的隔離與調度由SP管理,企業只關注自身業務,不同企業在雲架構內虛擬化隔離,形成一種共享的私有雲模式。

方式六,公共雲服務。由SP為企業或個人提供面向網際網路的公共服務(如信箱、即時通信、共享容災等),雲架構與公共網路連線,由SP保證不同企業與用戶的數據安全。

在雲計算建設初期,發展比較快的是公共雲,第一階段企業的數據中心依然是傳統IT架構,但是面向網際網路套用的公共雲服務快速發展,不同的ISP會構建各自的雲,這些雲之間相互孤立,為網際網路的不同用戶需求集服務(如搜尋、郵件等),企業數據中心與公共雲之間存在公網互聯(企業可能會採用公共雲服務)。

第二階段企業開始構建自己的私有雲,或租賃SP提供的私有雲服務,這一階段是企業數據中心架構的變化,同時,企業為降低成本,採用公共雲服務的業務會增加。

第三階段,企業為進一步降低IT成本,逐步過渡到採用SP提供的虛擬私有雲服務(也可能直接跨過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存在企業內部雲與外部雲的互通,形成混合雲模式。

第四階段,由於成本差異和服務差異,企業會採用不同SP提供的雲計算服務,因此,形成了一種不同雲之間的互聯形態,即互聯雲。

計算套用

1.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的轉變

在使用雲計算以前,企業委託開發商開發適合企業自身需求的信息系統,併購置伺服器等硬體設施,自己的軟體系統部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使用雲計算技術以後,可以租用應用程式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也可以租用兩種服務的一種。

(1)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建設模式。

①大型企業或集團企業目前已經擁有大量的軟硬體資源,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可以搭建自己的專用雲,超過專用雲計算能力的服務可以由公用雲提供。

②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軟硬體資源少,為了實現信息化管理節約資金投入,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把日常的生產性套用都搬到雲環境裡面去,而不再是花很多錢在公司內部構建複雜的IT架構。

(2)減輕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在傳統的實現方式下,企業開發部署計算機套用系統存在一定的風險。部署應用程式,購買伺服器的數量不好確定,數量太多造成浪費,數量太少影響系統的套用;而且,應用程式可能在開發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宣告失敗,或者部署伺服器的速度跟不上工作負荷的增加速度,那么投入到伺服器中的大量資金將會付諸東流。當企業把一個應用程式部署到雲中時,可擴展性和購買基礎設施就成為雲運營商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雲運營商的基礎設施規模可以適應各個客戶的業務量增長和工作負荷尖峰情況的需要,因而減輕了這些客戶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企業可以利用公用雲處理專用雲工作負荷尖峰情況下的事務,這樣也可以減輕企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另外,雲技術的套用使企業的硬體資源不再稀缺,而且能夠以較低成本更好地滿足資源需求,從而更好地處理應用程式生命周期管理問題,也節省了軟體資金的投入。

(3)降低信息化資金的支出。雲計算的許多屬性有助於降低企業信息化資金的支出。

①由於基礎設施是租用的,而不是購買的,成本得到控制。除通過購買計算周期和存儲空間來降低購置成本之外,雲運營商的巨大規模也有助於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②由於軟體也可以租用,一家企業開發,供很多家企業租用,減少多家企業重複開發的情況,而且雲中應用程式的開發方法非常規範,縮短開發周期,減少軟體開發過程中的成本,那么最終能夠減少租用企業的信息化資金投入。

③由於系統的維護都交給了運營商,企業不需要雇用系統維護人員,節省人員成本和管理成本。

(4)促進企業管理的標準化。雲中的套用軟體服務是由運營商負責開發的,一般情況下只滿足先進的、標準化的業務需求,但是各企業特別是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雲計算技術推廣以後,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適應市場交易和對外交流的需要,各企業應轉變思想觀念,逐步適應並接受標準化服務的理念。

(5)工作模式的轉變。使用雲計算技術以後,用戶的終端可以沒有作業系統和存儲設備,只需要裝有瀏覽器就可以完成一切管理工作。所有的數據和文檔都存放在了計算雲里,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登錄到計算雲中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再局限於在公司內部才能完成工作。因此,雲計算技術推廣以後,員工的辦公地點和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改變了現在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的辦公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6)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雲計算不僅給大型企業帶來了方便,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切實的好處。通過雲計算,最強大、最領先的技術不會只有大企業才能用上了,中小企業同樣可用,而且是以一個較低的成本來獲得這些服務,並且隨著業務的發展非常容易地進行擴展。雲計算提供的標準化服務,使中小企業能夠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管理模式,而且競爭各方在信息化方面處於同一起跑線上,使企業有更多的精力進行行業的創新,因此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2.企業雲計算建設模式探討

雲計算的關鍵就是讓用戶透過Internet而基本無需通過本地系統(包括終端和企業伺服器等)就能享受到各種服務。目前,谷歌、Amazon等提供的公共雲服務已經能為個人用戶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方便。但筆者認為,這種個人級套用,只是打開了雲計算的大門,雲計算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企業級套用,而企業級雲計算套用將以私有雲模式為主。事實上,企業級雲計算早就開始了(例如SaaS),但是,經歷了多年的發展,SaaS依然處在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問題、部署問題、安全問題等。從SaaS的套用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對基於純粹依賴Internet的服務依然心有疑慮,對其可靠性、安全性還不夠信任。所以,要想大規模拓展企業級雲計算市場,單靠信箱、線上文檔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企業當前關鍵套用系統切入,提供面向企業和行業的特色套用。但是,現在大多數企業已經構建起了一套基本完整的IT套用系統,企業為什麼要投入新成本、冒巨大風險去嘗試呢?要說服CTO使企業套用從基於區域網路的本地系統向雲計算平台遷移,唯一的辦法就是藉助私有雲模式。私有雲是雲計算,也是基於Internet的一種服務,同時它又是私有的,也就是針對一個企業/行業客戶單獨構建的,相應的基礎設施和雲平台、雲服務由企業或行業所有和控制,因而也就能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雲系統可以由企業或行業的IT部門自行建立,也可以由雲提供商進行構建、企業進行託管。縱觀未來市場,“公共雲”的建設模式仍將存在並發展,但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來自於企業。

(1)企業根據云模式選擇不同的建設策略

雲內與雲外服務供應商的成功因素及用於區分它們的特點將變得不同。普通雲計算屬性,例如低價格和靈活的契約模式,將得到其他因素的補充,這些因素將隨價值鏈的環節不同而不同。與SaaS相關的成功因素包括對規劃的公司流程的最佳支持、供應商的經濟可靠性、集成和演進界面、成功案例和靈活的價格模式等。對於平台即服務(PaaS)供應商而言,關鍵因素是委託開發相關技術的團體的規模、服務部署的簡單程度和支持自動擴展的架構框架。與之相比,藉助規模經濟效應,首要考慮的性價比以及可用性、安全性和網路連線的頻寬等優勢,對於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商則至關重要。開發可行的雲計算業務模式的起點是具有SaaS、PaaS和IaaS元素的基本雲計算結構。

(2)按成熟度模型來評估

對於軟體即服務(SaaS)而言,有具有獨立架構的、基於純SaaS解決方案的業務模式。此外,現有現場部署模式能夠演進到SaaS模式或混合模式,網際網路瀏覽器發揮了重要作用。瀏覽器成為SaaS套用的一部分,可作為用戶界面。SaaS服務可通過標準網際網路瀏覽器獲得,它可支持各類終端,可在任何地點接入。對於平台即服務(PaaS)而言,業務模式基於軟體供應的服務發展階段、軟體交付平台和全套平台即服務。實踐顯示SaaS套用提供商至少在它們的業務模式中集成了軟體交付平台功能。此外,其他業務模式選項聚焦於自含式邏輯單元,例如郵件和協同工作平台。企業已經轉向從公用雲或受保護的專用雲(也稱作企業雲)提供規模較大的業務關鍵套用。所有PaaS解決方案都是在基於雲的PaaS開發環境中對基礎架構上的SaaS套用進行集成而實現的。最大的變數涉及廣泛的中間件組件。PaaS還可以導致不同業務模式的產生:從計費、計量到監控功能。這些都決定了按照使用付費的組件的特點。全服務平台解決方案的創建意味著獨立軟體供應商(ISV)和系統集成商的IT部門能夠使用第三方基礎設施服務線上開發和交付套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業務模式選項包括3種不同的類型:公用、專用和混合模式。混合雲模式能夠在現場部署解決方案、由合作夥伴管理的解決方案或由第三方託管的解決方案之間選擇。

(3)雲計算託管模式

所有IaaS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基礎設施服務的虛擬化,因此獲得這些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為此,基礎設施服務供應商在擴展大型、虛擬化伺服器中心方面投入了巨資。所有IaaS模式導致基礎設施服務的工業化和商品化。先決條件是虛擬化基礎設施服務(動態服務)的提供的高度自動化程度。可以想像,除了純基礎設施服務外,市場上還提供包括其他IT服務的捆綁式服務。其他IT服務包括中間件組件,無論它們是否有許可。必須特彆強調的一個方面是基礎設施服務的可程式性。

對於公用雲而言,不同客戶的套用在一個共享的環境中託管。公用雲業務模式能夠催生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這些解決方案目前只適用於一些非業務關鍵型套用,只與企業的少數幾個核心流程相關。

專用雲解決方案適用於較大的中型公司和集團,對於這些企業而言,諸如數據安全和服務水準協定(SLA)等因素髮揮著重要作用。專用雲解決方案還擁有公用雲解決方案的優勢——單性、動態預配置、多路復用,從而能夠維持資源控制(安全性)、符合公司或法規的要求(治理)和能夠擴展為公用雲解決方案。專用雲業務模式聚集服務質量因素,能夠滿足客戶對於可用性、性能、匿名性和規避風險的特殊要求。在這~方面,確保端到端SLA的能力極其重要。這是因為從雲獲得的服務的可靠性和質量對於所有企業至關重要。這還包括確定在沒有獲得服務的情況下可能按照契約規定進行處罰。然而迄今,端到端SLA還很難普及。但是,企業想建立專用雲,以便利用資源庫的經濟優勢推動企業開發和部署流程的標準化。

混合基礎設施即服務模式融合了公用和專用雲模式。非關鍵功能可由混合模式提供。喜歡混合模式的企業應記住或至少知道—該選項僅適用於簡單套用,無需複雜的資料庫或同步。

三個模組SaaS、PaaS和IaaS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關係,建立業務模式時必須考慮這一點。

三者的相互關係意味著要確定既有現場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作用將是一項挑戰。通常SaaS套用提供商在交付自己的專業服務的同時,也會大大縮短集成周期。已建立的雲計算業務模式中定製服務的共享逐漸被配置高度標準化套用的可能性所取代。這表明有多種開發雲計算業務模式的基本方法。雲計算市場上所有不能融入整個價值鏈的廠商,在SaaS、PaaS和IaaS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開展某項業務時必須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SaaS套用提供商在定位業務模式時必須考慮其他PaaS和IaaS服務(可由第三方或客戶自己提供)的必要性。

因此,市場中新的商機和新的廠商迫使現有的服務供應商重新思考它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已經被客戶了解和受到嘉獎的服務。迄今這種價值鏈一直被認為本質上是一種線性的價值鏈,目前正在轉變成一種複雜和動態的增值網路——自.com時代的最佳實踐重新發揮用武之地,並通過面向商業化IT服務的低成本銷售模式變得更強大。如今在媒體行業,在網路託管、編碼轉換、存檔和內容發布方面選擇不同的雲提供商是一種可行的做法。除了許多技術和法律要求外,業務模式的可行性將基本決定哪種技術將被市場所接受。

(4)企業雲實現集團企業敏捷管理夢想

市場瞬息萬變,階段性的市場領先並不能讓我們高枕無憂。實際上,當前的管理軟體市場正在面臨新的變革,這一變革也是國內軟體企業進一步趕超世界一流廠商的重大技術和市場機會。特別是隨著平台化、SOA、虛擬化等技術的完善,讓完整的“雲計算”架構成為可能,構建在雲計算模式上的ERP也成為一個新興的、必然的挑戰。

Gartner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11年IT企業對“私有雲”計算商的投資將多於公共雲提供商。而所謂“私有雲”,正是雲計算思想在企業層面的套用,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化,也意味著流程、文化和業務接口上的變化。其中,圍繞著企業自身的各個業務模組的管理、圍繞著企業和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管理,都有可能構建出自身的“企業雲”。

大型企業的集約化管理和各個分子公司、事業部等組織的靈活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集團企業管理的核心挑戰,也是一個互為博弈的永恆課題;同時,從技術上來說,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與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個性化定製需求也是一對持久的挑戰。可以說,對於大型企業而言,“敏捷管理”是管理者不懈探索的極高訴求。

但是,隨著“企業雲”的建立,企業可以將各個管理模組儘量集約化的同時卻不喪失靈活性。基於雲計算的ERP軟體將符合雲計算的架構特徵:基於虛擬化和分散式的硬體架構部分,基於基礎管理軟體的平台部分,基於ERP、BI、SCM、HRM、CRM等企業關鍵業務的ServicES,這種更為開放的架構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靈活性,使得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敏捷管理”成為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