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1.企業文化與傳統農業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無關, 它建立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 即大規模生產和交易的基礎上。
這就使其在文化特質中摒棄了組織、廠商供給的自給性、自足性和極限性, 而是從經營規模、活動區域、投入收益、組織存續等方面, 全面追求無限性。
2.在嚴格的意義上說, 企業是在作坊、工場手工業基礎上大機器生產出現後, 伴隨著工廠的出現而產生的。
從第二次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以來, 由於新興產業、現代產業的初始資本投入額不斷增大, 由於投資周期、風險的變化, 公司尤其是股份公司形式成了現代企業的主要形式( 指骨幹與核心企業) 。相對於傳統的企業形式, 股份公司本身就是一種企業制度的創新。因此, 可以說企業文化與傳統的生產經營實體文化相比較, 建立在較高的科技文化背景上, 內含著制度創新因素, 從而在企業文化特質中包含著對科學技術文化深深的依賴性和不斷變革組織方式的制度創新性。
3.企業文化是一種商品經濟實體文化,
企業在商品貨幣經濟高度發展、價值規律充分調節的經濟環境中, 只能靠它所提供的產品與勞務在市場和社會檢驗( 消費者通過貨幣選票、投訴、索賠, 消費者協會通過受理投訴、警告, 政府機關通過法律, 新聞媒介通過輿論監督來執行這種職能) 中所具有的優勢和競爭力, 來贏得企業的發跡和成長。因此, 企業文化特質中包含著深深的實效性、實用性和競爭性。例如, 企業文化中的新技術概念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發現, 單純的思想或主意, 而是技術化為產品, 是新產品資源、資金、技術、市場等的限界, 是新產品的風險度, 是新產品的投放市場時間, 是新產品的機會成本。
4.企業文化是一種動態積累財富的實體文化,
它強調在運動中存續、發展。因此, 在其文化特質中包含了一系列特定的文化單元: 投資文化規範、核算文化規範、風險收益文化規範等等。這種集團文化不懼怕投入, 反倒主張以不斷擴大的規模進行投入, 但充分必要條件是相應的產出, 是包括機會成本核算在內的成本/ 收益比的划算; 這種文化也不懼風險, 反而鼓勵必要的冒險, 但充分必要條件是有把握獲益的總和機會的機率保證, 是以適度損益來換取大利。
5.企業文化特質中內含著競爭、優勝劣汰,
因而這種集團文化傾向無疑是社會進化論, 但與此同時, 企業文化特質中又因其強烈的排它性、獨占性而夾雜著壟斷傾向、保全社會完整性, 因而, 這種文化又具有壟斷色彩, 社會保護主義意味。各種“場外交易”、“妥協”、平均利潤率等都是其文化特性的體現。
意義
總而言之, 企業文化是一種實體文化、動態文化、投入—產出變換文化, 因而, 無論從物質文化, 還是從精神文化看, 它都具有一系列文化特質, 從而使其區別了其他集團文化。從物質文化特質看, 企業文化特質以其車間廠房、機器設備、原料燃料、交通通訊手段、有形無形產品、管理者與被管理者, 同學校文化特質的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操場、教員、後勤人員等相區別。推而廣之, 企業物質文化特質與軍營物質文化特質、機關物質文化特質、醫院物質文化特質均有不同。不過, 由於現代公司、企業規模日趨龐大, 多樣化經營日益發展, 現代企業物質文化特質也越益混雜、綜合, 它可能成為包含著工廠、商店、旅館, 甚至學校物質文化特質在內的集團物質文化特質集合體。
從精神文化特質看, 企業文化包含著許多不同於非實體性、非盈利性組織的文化特質。但也毋庸置疑, 隨著企業綜合化、多樣化經營的發展, 企業精神文化特質也會和其物質文化特質一樣越益綜合、混雜。公共關係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多樣化經營引致的非同類集團文化的衝擊, 非投資性的、無償支付的社會福利與慈善性文化的發展, 都會打破公司、企業純粹賺錢機器的角色文化傳統, 從而使企業精神文化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