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武

任武

任武(?-1863) 清末陝西回民軍首領,俗稱任五、任老五。回族。1857-1858年曾參加雲南回民起義。

一、讚揚者說:回民軍的犧牲者

舊版內容是:

“任武(?-1863) 清末陝西回民軍首領。回族。他領導回民殺死張芾,起兵攻克華州。高陵等地,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被推為元帥。占領渭河流域,屢次打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時,他在戰鬥中犧牲。(一說1864年他率餘部退往陝甘交界的董志原,後不詳)。 ”

二、批判者說:超級屠夫是任武

任武(俗稱任五、任老五)是陝西回暴的主要發動者,是同治回亂里陝西回軍的大首領、回軍十八營的元帥,是超級屠夫,比張獻忠屠蜀還殘暴。

下面內容,綜合了《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章—第四節陝甘回民起義戰爭》、馬長壽《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華聲論壇《歷史上的東乾戰爭》、及鐵血論壇“清末陝甘回民暴亂”等文獻的資料。

主要背景

陝西農村有些地方,回漢長期仇恨是主要背景,鹹豐時期就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群體械鬥,加之官府處理不公及可能公道但回民不能接受這些複雜情況,回民長期痛苦。“日積月長,仇恨滋深”,以致演成回漢械鬥和仇殺事件。

起事準備期的大造武器

任武曾於1857-1858年參加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漢等多族參與的起義(一般稱雲南回民起義,其實是多族共同參與的),後來回到陝西準備起事。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章—第四節陝甘回民起義戰爭》說:“任武、赫明堂是領導渭南、華州、同州(今大荔)一帶回民起義的著名人物。他們曾參加過雲南回民起義,事敗後逃匿渭南倉頭鎮,秘造武器,待機再起。在這次起義中,他們發動回民民眾,殺死訓導趙權中等”。

馬長壽《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大荔縣調查”(第122頁)說:鹹豐末年,南王閣村回民就在秘制武器,準備起事,性質是“殺你們呆迷的”,“呆迷”是回民對漢人的普遍性貶稱。

回民起事,漢人早有耳聞。

回團譁變、聖山竹事與團練亂燒

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進攻陝西,成為任武、赫明堂等起事的機遇。

1862年(西曆)5月,進入陝西的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聯合捻軍直逼西安,藍朝柱起義軍也已由四川進入漢中,全陝震動。陝西巡撫瑛棨和團練大臣張芾慌忙調集各地團練往南山堵御太平軍;同時,加緊了對回民的防備。

同治元年陰曆四月(該年西曆5月1日為陰曆四月初三),華縣訓導趙權中所屬團練中的二百名回勇,不願和太平軍作戰,殺死帶隊的趙炳堃,散歸家鄉渭南。四月十九日,途中,部分回勇因砍購竹竿與漢人發生爭執,被當地團練打死二人。回勇赴華州(今華縣)控訴。知州濮垚竟然說:“爾回子與長毛(按:指太平軍)勾通謀反,打死一回,即少一賊。”回民們鬧到了官府。官府認為這兩名回民心有不軌,沒事你買這么多竹子幹嗎?是不是想譁變?所以對這兩名回民的死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回勇避居城外秦家村。四月二十三日,華州、華陰團練近萬人將燒毀秦家村及附近回民村莊,並搶劫一空。

決戰八女井,暴亂升級

 無家可歸的大量回民向兩個回民要點集中——大荔縣沙苑的南王閣村和渭南的倉頭鎮。

四月初,縣佐已經調集數千團丁據扎南王閣村旁邊的漢村八女井,先是防備,四月下旬已經準備進攻。

大量回民組成了回民軍,二十五攻占了南王閣村旁邊的潘邑村,次日攻打八女井,先戰失敗,用計後成功攻占。當即殺死漢人數千團丁,血流成河。

殺帝師張芾及自屠家人,暴亂再升級

可此時陝西地方官員一面在抵抗著捻軍和太平軍的不斷進攻,一面又要供給朝廷大軍的給養,他們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糧兵馬去對付回民,萬般無奈之下,陝西巡撫只好派遣陝西團練大臣張芾去勸說回民,緩解壓力,想盡一切辦法冰釋前嫌。
任武等人立刻拘禁了張芾,連審七日,嚴刑拷打,逼迫張芾承認“朝廷欲殺回民”是實,七日後將張芾斬首示眾,可憐堂堂同治帝的老師,就這么窩窩囊囊糊裡糊塗死在回民手中。
後據蘭州大學研究人員考證,那封“秦不留回”的紙條,極有可能是任五、郝明堂等人為了破壞談判而故意栽贓的,藉以挑起更大的回漢矛盾,以達到繼續鼓動回民發動“聖戰”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作為一方大員的張芾不可能用紙條傳貼的方式發布命令,因為那是民間通信方式,不是官方採用的;
其二,陝西當時沒有清軍的機動部隊(部隊打捻軍去了),陝西中部僅有清軍1萬人左右,如何敢下殺200萬回民的命令?
其三,張芾不是清政府的欽差大臣,根本沒有發布這個命令的權力。
張芾冤死,回民的聖戰正式爆發,首領任五為了表示自己“再無退路,再不回頭”的決心,竟手刃了自己的家屬,何其恐怖!他們號召穆斯林起來“聖戰”,殺光關中的“卡菲爾”,建立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於是回民迅速組織了30萬穆斯林民兵,在關中諸地的漢族地區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我可以毫不留情的告訴大家,這次屠殺的結果一點也不亞於日本鬼子在南京製造的那場屠殺——沙苑地區“人類幾滅”(據《同州府志》),臨潼縣竟被殺30萬人有奇,大家想像一下一座縣城和它的轄區被殺30萬人的景象吧!
其中有一個縣城,城中的回民教師由於久和漢人相處,感情比較深厚,當他看到回民軍給當地回民發的“殺漢帖”之後,大驚失色,立刻報告知縣,縣城大門隨即緊閉,由於回民軍缺乏攻城手段,久攻不破,被迫撤退,這個縣才免遭塗炭。但是這個回民教師呢,不久便全家自殺了,道理很簡單,以後的日子裡,他的穆斯林朋友們不會放過他的,因為《布哈里聖訓》寫著:如果一個穆斯林改變對伊斯蘭的信仰,就把他殺了;《古蘭經》也寫著:殺死叛教者不應受懲罰。

瘋狂屠殺

回軍十八營,他被推為元帥,他領導回軍到處屠殺。
在回民軍的塗炭下,三原、富平、華縣、興平等地漢人均遭到嚴重屠殺,死亡總數約有100萬餘人。其餘的漢人結寨自保,由於陝西回民不會攻打城寨,所以損失很大,為了建立“伊斯蘭國家”,他們被迫保存力量,以中心城市為攻擊重點。
當時陝西回民軍分為兩條主要戰線,東線上,約有穆斯林民兵10萬人,重點攻擊同州(大荔),主要據點為:羌白鎮,王閣村,倉頭鎮。中線穆斯林民兵約16萬,於1862年7月初攻克了六村堡,據正史載,幾乎全殲陝西中部團練武裝。不過據後人了解,被殺的大多是逃到這裡求生的平民。
隨後,回民軍揮師猛攻西安,陝西提督孔廣順等部約7000人拚死防守,回民軍本來想連同城內的回民作內應,但是西安城內的阿訇是個遠見卓識者,他看出了回民軍的殘暴,便號召城內的回民不要出城參與暴動,同時組成巡邏隊,防止城內的漢人騷擾回民,就這樣,西安回民始終沒有參與這場“聖戰”,得以保全。
"陝回十八營"在起事後幾個月內在關中平原殺人五百萬,80%的是漢人。一年時間關中26個縣長被回民殺害。只有一些縣城內和逃入驪山的人口倖免。
屢次打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被多隆阿部隊擊斃,在多隆阿部隊打擊下,陝西回民暴軍退入甘肅。白彥虎後來接任暴軍領導,被左宗棠率湘軍打敗,逃入新疆、再逃入中亞。
“同治回亂”或陝甘回變等,亂鬥爭的時代稱為“陝甘回民起義”及“馬化龍起義”等,是1862年發動的、長達12年(或說16年)的屠殺異教徒運動。

任武被回軍將士殺死

馬長壽《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任武(俗稱任五、任老五),因嫉妒回軍領導之一的某個阿訇,殺了他,還有其它在回軍內部的亂事,被回軍內部的殺死。

馬長壽陝回起義調查談任武之死馬長壽陝回起義調查談任武之死

人口損失



回軍起事運動對漢族的大屠殺,開始於同治元年(1862年)的陝西,在陝西殺了約500萬人。1863年,陝西回民在被清軍鎮壓退到甘肅後,對甘肅漢人進行瘋狂大屠殺。雖然也有甘肅回民參加,但最殘暴的是陝西回民,殺人最狠。據復旦大學版《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一書的統計,回民起事前鹹豐十一年(1861年)甘肅(當時還包括寧夏府、西寧府)人口1945.9萬人,戰後光緒六年(1880年)人口僅存495.5萬人,人口損失1455.5萬人,損失比例為74.5%。在甘肅,回民一次殺10萬以上漢人的大屠殺有很多次,許多縣的漢人被殺光。回民起事殺掉陝甘兩省的總人口大約2000萬人.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殘暴的種族滅絕大屠殺。這次大屠殺比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手段更殘酷。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燒死,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
史料記載
以下是甘肅部分縣大屠殺的情況。“清末陝甘回民暴亂—鐵血網”文章有總結:當年的回民,對渭南兩岸的漢人進行了瘋狂的種族大屠殺。想一想,當年這裡的人口總數不過七八百萬,被殺了五百多萬,這是一種怎樣的惺風血雨的景象。據鎮原縣誌:”四鄉堡寨攻陷無遺,而縣城獨全,蓋四鄉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後入城避難。是月初九日……(回民軍入城)……,全城糜爛,死者不知其數。”據復旦大學版《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回民屠城前全縣人口26.9萬,戰爭損失23.4萬,損失比例為87%.據復旦大學版《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涇州四縣鹹豐十一年(1861年)有人口92.8萬,戰爭中人口死亡82.2萬,損失88.6%.平涼。據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軍隊”陷平涼城府官……員死節者百餘,士民死者十數萬。”據《中國人口史》一書推算,同治年間平涼府(包括華亭,隆德,平遠,海城,固原)人口損失249.1萬,占戰前人口的88.6%。一次被殺十萬人以上的例子很多.在華亭縣,據記載,“同治二年十一月,陝回入境,焚殺極慘。初土回叛變,尚愛鄉土,不甚殘毒。及陝回入境,無所顧惜,焚殺慘於土回十倍。華亭從此丘墟。“”鄉鎮民屋焚殺殆盡,遺民數百悉逃蓮花台。“平回後招安遺民,歸城者僅七十餘人,男女老幼死亡數萬。據《中國人口史》,華亭縣鹹豐十一年(1861年)人口約17.1萬,戰爭中人口損失約達94%.也即基本上被殺完了.隆德縣。據載:”同治四年縣破城,從此官逃莊浪,城空無主者五年.人民殺斃餓死十有八九,老弱逃盡,全縣無二三十人家。全縣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人口死亡比例高達90%.而今這個縣的人口,基本上均是戰後移民.固原縣。回民軍隊與清軍爭奪的重點。同治二年一份奏報稱,固原突被回軍攻破,”民殆盡”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稱:”固原回叛……城內官民男婦共死者二十餘萬人。”據中國人口史,慶陽府戰爭中損失128.7萬,占戰前人口的91.3%.漢民基本被殺光.寧夏府。據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回民軍隊”陷寧夏府城,漢民十餘萬被屠殆盡”。同年馬化隆又陷靈州,”城中民人死者二萬餘”。整個寧夏府人口損失多達150萬,戰後僅存10多萬.當時有一篇祭文有如下描述:“……同時赴義,數十萬人,盡罹鋒鏑,天降鞠凶……”。花馬池(現為寧夏鹽池),原有10萬人,戰後只留下5947人.人口損失94.1%.漢人基本上被殺完。陝回入甘經渭源、狄道至河州,屠殺甚慘。由於當時農村殺得很慘,能逃的則湧入縣城,借城牆保命。然而城破之後,則被血洗。如渭源城破後,“屠毒生靈以數萬計,滿城官員皆死之。“另一記載:“殘殺一日,輒死人民數萬,血流成渠,屍積如山,傷心慘目。”渭源人口損失90%,人民基本被殺光。十年後才設官府,招民種田,原有住戶只餘十余家。陝西興平,曾經是回回叛亂的重災區,興平北部有一道塬,其上的村莊幾乎被回回屠殺殆盡,以致於100多年後的今天,北部塬上的人口密度也遠遠低於南部地區。狄道。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記載,同治二年八月,回民陷狄道州城,居民十餘萬被屠。靖遠。同治五年,“陝回陷靖遠縣城,陝回結靖遠回為內應,攻陷其城,靖民逃出者十之一二。《甘寧青史略》正編卷21則稱,靖遠破,“漢人死者男婦約十餘萬”。損失最慘的是臨潼縣,人基本被殺完。臨潼縣。據復旦大學史地所路偉東研究,臨潼縣1861年人口是26萬。臨潼縣誌載,“1862--1869七年,臨潼縣死亡人口30餘萬.。渭河南北燒殺之災無一村一人而倖免.。”也就是說,不僅殺光了原來的人口,也殺光了這七年新生的孩子。《中國人口史》一書,列出了很多縣的死亡情況,唯獨對死亡最慘的臨潼縣沒有提說。涇陽縣。據《中國人口史》一書,戰前一年的1861年人口17,7萬,戰後6。7萬,戰爭中損失11萬。興平縣。戰前1861年18。4萬,戰爭三年人口損失7。9萬。戶縣。戰前16。2萬,戰爭中人口損失比例超過三分之二。高陵縣戰前8萬,損失4。8萬。據富平縣誌載,鹹豐五年(1855),全縣有46579戶,254257人。到光緒二年(1876)統計,有28543戶,120302人。戶數和人數都減少了一半。如果考慮到1869年之後的新增人口,估計1862--1869七年間回民殺了60%的富平縣人。戰前31。8萬,損失20。3萬。三原縣,鹹豐十一年(1861)三原縣人口21。6萬人,損失12。3萬。三原縣誌記載,鹹豐十一年(1861)三原縣人口16萬人,由於回民起義加之光緒年間兩次瘟疫和大旱,三原人口銳減至4萬人。回民起義兩年間(1862—1863),“縣舊隸五百餘村俱殘破,僅存東里、蔡王二堡”高陵縣。回民起義前的1861年高陵縣人口8萬人。高陵縣誌記載,“同治三年(1864),縣內人口銳減至32192人。”損失4。8萬。兩年時間減少60%。大荔縣(舊制),戰前22。4萬,三年後僅餘72679人。損失67%。合陽縣,戰前29。9萬,戰後餘14。6萬,損失57%。澄城縣,戰前20。6萬,損失60%。蒲城縣,戰前32萬,損失64%。華州(現華縣),戰前17。8萬,戰後不到9萬。陝西新教派回民1862年起事,又不斷動員甘肅新教回民起義.甘肅新教回民1863年開始起義,甘肅回民殺漢人鄉鄰難以下手,從陝西逃過來的回民則走一路殺一路.甘肅漢民被殺了600萬.甘肅全省人口減少70%,中部地區的漢民幾乎全部被殺.這就是回民起義.回民為了在黃河以西地區建立一個純粹的回民國家,借著清朝後期的衰弱,對中華民族發祥地上的漢人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一年時間殺了1100多萬漢人。回民在甘肅殺了六百萬人,大約占全省人人的60%。以上同治回民起事死亡人數的資料均有據可查,主要是《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調查》一書,記錄了很多大屠殺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