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簡述
任家大院的多重四合院建築群落,因屬民間官宦大賈之民宅,故史志、典籍均無詳細記載,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世居馬牧集任氏第十五世孫任壯猷生員得了“二品封典”的功名後修建,以後經陸續修建,在馬牧大隅首東北側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四合院建築群。其主要部分位於大同路中段北側的東西兩個大院。東側大院建築多數已被改造,已無原貌。西側大院建築保存完好,即現今的任家大院。
大院格局
任家大院整個建築占地面積3721平方米,房屋102間,沿中軸線有主院3節,布局平面呈“凸”字形,它以門樓過廳、中堂、堂樓為中軸線,按照左右對稱、前低後高的原則,嚴謹地將各個單體建築連成一片。屋頂是青色小瓦鋪面,內頂為八磚拼扣,檐脊翹張,屋有脊獸,屋脊重疊,脊端皆為專門燒制的獸首飾物。屋內上有垛梁,方木扁椽,下有鏤雕隔扇。各院皆為四門相照,結構對稱嚴謹,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任家大院大門位於東側上首,臨街構造。門樓高闊,亦屬清代私家宅院過車門樓式建築。上置鯽魚海馬插花獸,下置木雕門額,門兩側座以碩大石獅,門西有轎房1間,專放一頂主人使用的豪華轎子。進入大門設一天井,寬長丈余,西側設一小院,即任宅第一節院落。迎門造一照壁,照壁西側有一門道將天井與任宅第二節院落呈“┓”型銜通。
第一節院內南屋5間,西樓3間,北屋3間大過廳,前後大出檐,木格窗欞,南北兩門相對,台階高0.50米;北屋兩端,又各設門道1間,連東西兩側耳室。
第二節院是一組完整的四合院形式,東西配房各8間,向北正中有3間中堂,名柱的石座上雕刻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吉祥語。大過廳前出後包,前壁為木欞裝飾,廳內支兩立柱,直撐屋頂。前後台階高0.60米;東西配房各3間,台階高0.50米,並各有出廈走廊通往後院。
第三節院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建築,也是主人的內宅。正北坐北朝南的是一座堂樓,台階高0.60米,南闊5間,上下兩層,其中3間出廈,木雕欄桿,圓額樓門,4面設5個圓窗,樓內西側是通向二樓的樓梯,木板鋪面,通過四周的圓窗可觀望全城。這裡原是全城最高的一所建築,站在樓內向四周觀望,風景盡收眼底;堂樓的下面有通往北面的地道,遇到險情鑽入地道可出城北;堂樓兩側均有小堂屋,東1間西2間;院內東西兩側各有3間出廈的配房,台階高0.60米,配房的南側接南端過廳的之間,又分別向東、向西連線兩個四合院建築群;此舊式房院,為虞城縣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是豫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築群。1982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家族背景
任氏家族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馬牧集的大戶,可謂富甲一方,從以上現存的部分建築格局和規模可見一斑。據任氏後裔現已80多歲高齡的任鴻喜老人和任鴻喜老人的婆妹韓子蘭老人回憶,任家東側大院最後一位任氏主人是任時牛(外號任老牛,堂號古玉堂),解放前全家已移居開封,其後代現仍在開封居住,解放後任家東西兩側大院收為公有。任家西側大院的最後一位任氏主人任蘊清(外號任老心,堂號正心堂)在世時,是掛“雙千頃牌”的大戶,擁有田地幾十萬畝,在馬牧集的店鋪林立,生意興隆,日進斗金。任蘊清去世時,其棺槨在家停放一年,一年內天天擺酒席招待前來弔唁的賓客,凡是去弔唁的賓客只要拿四兩燒紙就可以在此就餐。出殯時馬牧集六門同時出棺,分葬在六個地點(六個棺中只有一個停放有任蘊清的屍體,其餘五棺皆是空棺,目的是造假象防止盜墓)。出殯場面規模宏大,奢侈豪華,棺罩上有用高級檀木、木匠花費一年工時雕刻而成的龍頭鳳尾,所用棺罩、童人、花圈等祭品均用綢布扎結。解放後從其墓中挖出的陪葬品,金銀製品和珠寶器物等貴重物品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