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套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任務驅動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最根本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基本環節包括:創設情境、確定任務、自主學習和寫作學習、效果評價。

簡介

所謂“ 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套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基本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通過新經驗和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充實和豐富自身的知識、能力。

基本環節

1.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能力。

2.確定問題(任務):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並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徵。

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蒐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展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4.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作用

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 套用軟體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

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充滿了人性,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通過實踐發現“任務驅動”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誤區

任務驅動的形式化和簡單化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中存在著將任務簡單化的傾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對達成教學目標確實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把任務簡化為以教學目標的問題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義錯誤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計算機網路”一節的示範課上,教學目標是:認識並了解計算機網路。作用。分類和組成,教師依此提出了四個問題①什麼是計算機網路?②計算機網路的作用?③計算機網路的分類?④計算機網路的組成?並認為這就是給學生提出的四個任務,而後用大半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從教師做好的網路課件中,分別單擊“計算機網路”“網路的作用”“網路的分類”“網路的組成”等超級連結,通過看到螢幕上呈現出的與書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來完成“任務”。這種對“任務”與“問題”的理解未免過於膚淺,這裡提出的四個“問題”不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來建構知識框架,而只需要打開書本就可輕而易舉地獲取正確答案,它不是“任務”,不構成“任務驅動”的前提,自然也不屬於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這位教師所做的課件自然也屬於“課本搬家”。對高中學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學生,這種照搬課本的信息技術課是不會受歡迎的,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們不需要“課本搬家”,他們渴望獲得在教師引導下的,展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展示事物本質的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驅動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過程。

關注任務驅動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理解為是對學生技術的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課程,它既含有豐富的科學性,又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知識,在教學目標上則體現為豐富的情感目標。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使教學環境情境化、問題化,教學過程則要求既源於具體情境而又能超越具體情境,達到融知識、技能、情感於一體的至高境界。有價值的任務驅動的設計除了能使學生達成一定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以外,還需要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感、行為習慣乃至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有這樣一節國小信息技術課:以“附屬檔案”中“錄音機”的錄音、效果等的學習為載體,使學生學會“視窗”、“選單”等的操作。這本是一節任務驅動較為得當的好課,遺憾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自行錄下一段聲音並進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關於音樂審美的說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學生在講合演示時,將國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悅耳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國歌的嚴肅性和莊嚴感,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一大敗筆。

Ø 改進之處

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技能教學效果不錯,但有一些問題需注意和改進:(1)教學進度不易把握。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更為開放,但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組的探究程度和進度教師很難把握,實訓結束時,有的組提前完成,可有的組只能草草“收兵”,影響效果。以後需採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證探究效果,又不影響進度。(2)課堂管理待改進。探究性學習法的課堂更為“活”了,這也導致個別學生干擾他人。對此還要想些辦法,採取措施在行動上約束學生,最好能使學生都“忙”起來。(3)評價上有困難。傳統教學強調“單打獨鬥”,學生表現很容易掌控。但採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可能有個別學生濫竽充數、混水摸魚,給教師造成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影響到教學效果。

總之,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結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除了具有輔導者、引導者的身份外,不具備其他任何權威。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將可能通過計算機網路隨時獲取幫助,並隨時成為“教師”。這種教學方式全面套用到技能教學相信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它將完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習者將學習當作一種享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