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洲

任中洲

任中洲,南京大學物理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 原子核物理和核天體, 量子混沌,量子新現象,量子場論 從事原子核內α結團效應,遠離β穩定線奇特核結構,中子星和豐中子核物質性質,超重新元素的結構和性質等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經歷

1988.10 在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7—1988.10 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1988.10—1990.12 南京大學物理系講師

1990.12—1996.3 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96.4—現在 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2.2—1993.2 法國GANIL重離子物理大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博士後,法國CNRS—K.C.Wong(法國科學院——王寬誠)基金會資助。

1995.3—1995.5 法國GANIL國家實驗室訪問科學家,GANIL資助。

1996.12—1997.2 日本RIKEN(理化學研究所)特殊研究員,日本RIKEN資助。

1997.8—1999.6 德國洪堡研究員(Humboldt Research fellow),在德國Tuebingen大學工作,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1999.7—1999.8 法國GANIL國家實驗室訪問教授,GANIL資助。

1999.9—2000.8 日本文部省客座教授(COE Professorship of Monbusho,Japan),在大阪大學核物理研究中心(RCNP)合作科研。

獲獎

1.《遠離β穩定線奇特核的理論研究》,1999年1月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任中洲為第一完成人。

2.法國CNRS—K.C.Wong(法國科學院——王寬誠)基金會博士後獎 (1992-1993)。

3.德國洪堡研究員獎(Humboldt Research fellow) (1997-1999)。

4.日本文部省客座教授(COE Professorship of Monbusho,Japan)。

著作

共發表科研論文六十餘篇,其中學術榜雜誌(SCI)五十篇,第一作者論文五十餘篇。其中Phys. Rev. Lett.三篇 (二,三,六作者), Phys. Lett. B 四篇 (全為第一作者),Phys. Rev. C 十一篇(八篇為第一作者),Nucl. Phys. A 五篇 (三篇為第一作者),Z. Phys. A四篇 (二篇為第一作者),J. Phys. G 八篇(全為第一作者)。論文被國外同行引用150餘篇次。

科研

項目

1. 名稱:遠離β穩定線奇特核性質的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總理基金)

批 準 號:10125521

起止年月:2002.1—2005.12

經費數額:四年共80萬元。

2.名稱:豐質子奇特核結構的研究

項目類別: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批 準 號:20010284036

起止年月:2002.1—2004.12

3.項 目:超重新元素及反應的研究

項目類別:重離子物理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研究基金

起止年月:2001.7—2004.6

4.參加項目:放射性束物理與核天體物理

項目類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

起止年月:2000.10—2005.10

5.參加項目:超重新元素性的結構放射性束物理與核天體物理

項目類別:中國科學院重點基礎研究項目(KJCX2-SW-NO2)

起止年月:2001.10—2004.10

內容

1.用三體模型研究中子暈核11Li, 14Be和17B的基態性質和三體系統中的Efimov效應。我們第一個解釋了14Be和17B核的中子暈(1990年)。

2.用密度依賴的相對論平均場程式研究了一些中子暈核,提出了一種中子暈形成的原因,第一個預言豐中子核有同位旋依賴的自旋——軌道分裂,自旋——軌道力將減弱(1995年)。

3.發展相對論核多體理論和計算程式(並引入超子自由度和輕子自由度),用於β穩定線附近核和奇特核,超核,豐中子核物質和中子星。預言N=9同中子素,豐中子核會發生2s1/2與1d5/2能級顛倒並被實驗證實。預言豐中子核自旋——軌道力減弱和26P,27S質子暈等(1996)。

4.發展Skyrme-Hartree-Fock模型並用於β穩定線附近核和遠離β穩定線奇特核。

5.將非線性相對論平均場模型與核反應模型結合,預言了中能核反應中一些新現象(PRL,1996),已為美國MSU的實驗證實(PRL1997)。

6.新發現的超重新元素性質的研究。用形變相對論平均場模型計算超重核性質,可靠的給出了結合能,預言了超重核存在的新機制 (NPA 2000,PRC 2002)。

成績

共發表科研論文六十餘篇,其中學術榜雜誌(SCI)五十篇,第一作者論文五十餘篇。其中二十四篇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引用總篇次為一百五十餘篇次。一些綜述性文章(Zhukov et al.,Phys. Reps. 231(1993)151)引用了我們的工作,在國際核物理大會上,大會特邀報告人也引用了我們的論文(P.G.Hansen,Nucl. Phys. A553(1993)89和Zhong-yu Ma et al.,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Physics Conference,Beijing (1995),World Scientific)。美國MSU的科學家用我們的理論結果提出實驗報告(Bao—An Li,Zhongzhou Ren,C.M.Ko,S.J.Yennello,Phys. Rev. Lett.76(1996) 4492),進行實驗證實了我們預言的新現象(R.Pak et al.,Phys. Rev. Lett. 78(1997)1022; R.Pak et al.,Phys. Rev. Lett. 78(1997)1026)。

我們第一個預言26P有質子暈(Zhongzhou Ren,Bao-qiu Chen,Zhong-yu Ma,Gong-ou Xu,Phys. Rev. C53 (1996)R572),Brown 和Hansen引用和肯定了我們的工作(Phys. Lett. B381(1996)391),最近實驗證實26P有質子暈(A. Navin et al,Phys. Rev. Lett. 81(1998)5089)。國內的實驗也證實27P的質子暈 (D. Q. Fang,W. Q. Shen,Eur. Phys. J. A 2001)。最近又發現一個新的質子暈核23Al (X. Z. Cai,H. Y. Zhang,W. Q. Shen,Zhongzhou Ren,et al,Phys. Rev. C65 (2002) Feb.).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