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以下簡稱希大)是以色列第一所大學,也是猶太民族在其祖先發源地獲得文化復興的象徵。其校園除斯科普司山校區外,還有吉瓦特拉姆校區、雷霍伏特校區和英科雷姆校區。希大始創於
以色列希伯萊大學1918年,落成於1925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充滿活力、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
早在19世紀末葉,當第一批猶太人新居在以色列創建時,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數學家赫曼·斯卡支拉教授就撰寫了一系列文章建議猶太民族創辦希伯來大學。到1902年,查姆·馬丁·巴博教授和伯索得·菲威爾博士聯合提出了創辦大學的具體規劃,得到了猶太復國運動領導人的支持。於是便開始徵集學校用,並於1918年由威茲曼博士主持舉行奠基典禮。7年後希大正式開辦。學校第一屆董事會由以下著名猶太人士組成:奧地利物理學家、神經病學家及心理分析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色列神學家和哲學家馬丁·巴博,美國物理學家、相對論創立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查姆·那克曼·比亞里克等。他們明確了希大的3個主要目標:一是要將希大建成具有國際聲譽的高等學府;二是要為猶太人國家的創建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三是要把希大建成一所猶太人的大學。
希大剛成立時只有3個研究所:微生物、化學和猶太人研究所,共有33名教員,141名學生。一年之後,希大又設立了巴勒斯坦自然史研究所和衛生學系。不久,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下屬的一家圖書館又併入希大,這就是著名的猶太人國家及大學圖書館。
希大於1931年向其13名畢業生授予它有史以來第一批學位棗文學碩士學位。1936年開始授予博士學位。
在希大創建後的最初歲月里,大學辦學條件相當艱苦,設備不足,但是大學的科學家們還是想方設法開展科學研究,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植物群、動物群、以色列的地質地理及地方疾病防治等。
到了本世紀30年代,由於大批在歐洲遭受歧視迫害的猶太學生及學者湧入,希大得到了迅速擴大。到1947年,希大已發展成一所規模龐大、設備完善、集科研和教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擔負起了巴勒斯坦地區發展中的猶太人研究中心。組成單位已達7個: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學院、醫學預備學院、農學院、教育系、猶太人國家及大學圖書館,大學出版社和成人教育中心。學生人數已達1,000多名,教師人數已有約200名。
不幸的是,巴勒斯坦地區發生了戰爭,使得希大與耶路撒冷猶太人控制區分割開來而成為一座“孤島”,學校不得不放棄斯科普司山而到耶路撒冷城另覓校區。儘管如此,希大還得到了很大發展。到1967年為止,學生人數已超過1.25萬名。1967年6月9日,耶路撒冷重又統一,希大長期的流亡生涯至此告終。於是希大馬上就開始重建和擴大斯科普司山校區,使其在1981年重新成為希大的主校區。
目前,希大共有學生約2萬人,其中40%為理科生,70%來自耶路撒冷以外地區。 這些學生中
以色列希伯萊大學,有本科生1.4萬人,碩士研究生4,5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人(其中50%為理科生);此外,還有各類外國留學生1,800人。除正規全日制教育外,希大還有約1.4萬名以上的接受者繼續教育和進修的學生。
希大共有2,133名教師,其中有正教授393名,副教授258名,高級講師328名,講師313名,初級教員741名。
1991年希大的財政預算近兩億美元,固定資產(包括土地及建築)價值約7.5億美元。希大各校園總占地面積580英畝。
7大學院: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理學院、農學院、醫學系科、牙醫學院和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