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2RCM技術在國外的研究與套用(2)
1.3RCM技術在我國的研究與套用(3)
1.4RCM技術在國內外套用的反面事例(5)
1.5RCM與MSG(5)
1.6RCM和EAM(6)
1.7RCM發展的社會基礎(8)
1.8本書的特點(10)
第一部分理論篇
第2章RCM理論基礎(13)
2.1早期的維修思想與困惑(13)
2.1.1早期的維修思想(13)
2.1.2早期維修思想的困惑(14)
2.2RCM維修理論的基礎(15)
2.2.1工齡與可靠性關係(15)
2.2.2現代飛機的設計手段(17)
2.3RCM理念的奠定(18)
2.3.1RCM的定義與作用(18)
2.3.2RCM的理念(19)
2.3.3傳統維修理念的變革(20)
2.3.4RCM的套用特點(21)
第3章RCM過程(24)
3.1概述(24)
3.2RCM過程(25)
3.2.1真正的RCM過程(25)
3.2.2簡化了的RCM過程(26)
3.2.3敷衍的RCM過程(32)
3.3功能(33)
3.3.1使用背景(33)
3.3.2功能列表(36)
3.3.3功能描述(39)
3.3.4性能標準(40)
3.4功能故障(41)
3.4.1部分故障和完全故障(41)
3.4.2性能標準的上、下限(42)
3.5故障模式(42)
3.5.1確定故障模式(43)
3.5.2列出合理的故障模式(44)
3.5.3故障模式與故障原因(45)
3.5.4故障原因的層次(45)
3.5.5故障模式的信息來源(47)
3.5.6故障模式的類型(47)
3.6故障影響(48)
3.6.1基本假設(48)
3.6.2必須的信息(49)
3.7故障後果(50)
3.7.1故障後果分類(50)
3.7.2故障後果評估(55)
第4章故障管理策略(56)
4.1概述(56)
4.1.1故障管理策略的分類(56)
4.1.2確定故障管理策略的四要素(56)
4.2故障後果管理(57)
4.2.1故障後果的風險評估(57)
4.2.2具有安全性或環境性後果的明顯故障模式(61)
4.2.3具有安全性或環境性後果的隱蔽故障模式(61)
4.2.4具有經濟性後果的明顯故障模式(61)
4.2.5具有經濟性後果的隱蔽故障模式(62)
4.3定期維修工作(63)
4.3.1視情維修工作(63)
4.3.2定期恢復和定期報廢工作(72)
4.3.3故障檢查工作(73)
4.3.4維修工作組合(78)
4.4重新設計與無預定維修(78)
4.4.1重新設計(78)
4.4.2無預定維修(81)
4.5故障管理策略的選擇(81)
4.5.1兩種方法介紹(81)
4.5.2精確方法(81)
4.5.3邏輯決斷方法(82)
4.6故障管理策略的調整(88)
4.7RCM套用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89)
4.7.1主觀主義(89)
4.7.2組織不得力(89)
第二部分套用篇
第5章飛機系統/動力裝置RCMA(93)
5.1概述(93)
5.1.1系統的特點(93)
5.1.2維修對策(94)
5.1.3系統/動力裝置RCMA工作簡介(95)
5.2技術數據收集(98)
5.2.1信息要求(98)
5.2.2信息來源(100)
5.3重要維修項目的確定(100)
5.3.1定義(101)
5.3.2確定過程(101)
5.4FMEA(104)
5.5邏輯決斷(105)
5.5.1分析的層次(106)
5.5.2分析程式(107)
5.5.3故障後果(107)
5.5.4故障影響類別(110)
5.5.5故障管理策略(113)
5.6維修間隔期(118)
5.6.1總則(118)
5.6.2維修間隔信息來源(118)
5.6.3維修工作間隔參數(118)
5.6.4維修間隔的選擇準則(120)
5.6.5審定維修要求(CMR)(121)
5.7邏輯決斷結果記錄與計算機輔助RCM(122)
第6章飛機結構RCMA(124)
6.1概述(124)
6.1.1飛機結構設計與維修的發展過程(124)
6.1.2結構定義(125)
6.1.3結構層次(126)
6.1.4結構的功能和功能故障(126)
6.1.5結構的分類(127)
6.1.6結構損傷類別(131)
6.1.7腐蝕防護和控制要求(132)
6.1.8結構維修分析的特點(133)
6.1.9RCMA所需信息(134)
6.1.10RCMA分析步驟(134)
6.2重要結構項目的確定(134)
6.2.1重要結構項目的定義(134)
6.2.2典型的重要結構項目(134)
6.2.3重要結構項目的確定(135)
6.3邏輯決斷(136)
6.3.1邏輯決斷分析應考慮的因素(136)
6.3.2邏輯決斷過程(136)
6.4重要結構項目的評級系統(139)
6.4.1偶然損傷評級(139)
6.4.2金屬材料環境惡化評級(140)
6.4.3非金屬材料環境惡化評級(142)
6.4.4疲勞損傷評級(143)
6.5重要結構項目檢查要求的確定(144)
6.5.1級號與檢查要求對照(144)
6.5.2疲勞損傷檢查要求(145)
6.5.3偶然損傷檢查要求(147)
6.5.4環境惡化檢查要求(147)
6.5.5維修級別的確定(147)
6.6維修間隔期探索(148)
6.6.1疲勞損傷的領先使用計畫(148)
6.6.2環境惡化的領先使用計畫(148)
6.7結構RCMA示例(149)
6.7.1領先使用飛機疲勞損傷檢查要求(149)
6.7.2環境惡化和偶然損傷檢查要求(152)
6.7.3重要結構維修要求的綜合(156)
第7章區域分析(157)
7.1概述(157)
7.1.1區域分析的發展過程(157)
7.1.2區域分析的概念(158)
7.1.3區域分析的目的(158)
7.2區域檢查分析(160)
7.2.1區域檢查的內容(160)
7.2.2區域檢查工作的分析步驟(160)
7.2.3區域劃分(160)
7.2.4擬訂每個區域的工作單(161)
7.2.5列出MSI和SSI中GVI項目(163)
7.2.6標準區域分析(163)
7.2.7加嚴區域分析(164)
7.2.8區域檢查間隔(164)
7.3L/HIRF分析(165)
7.3.1L/HIRF的維修工作分類(166)
7.3.2L/HIRF防護的系統級別分類(166)
7.3.3L/HIRF防護分析的要點(166)
7.3.4L/HIRF防護分析的評級(167)
7.3.5L/HIRF分析程式(167)
7.4區域檢查工作的實施要點(168)
7.4.1區域檢查工作的定義(168)
7.4.2區域檢查工作的執行(169)
7.4.3維修人員技能要求(169)
第8章維修可靠性管理(170)
8.1概述(170)
8.2維修方案的定義(170)
8.2.1綜合保障對維修方案的定義(170)
8.2.2適航規章對維修方案的定義(171)
8.3可靠性方案(172)
8.3.1可靠性方案的作用(172)
8.3.2可靠性方案的基本內容(173)
8.4數據資料的來源(173)
8.5故障的監控(174)
8.5.1重大故障的監控(174)
8.5.2一般故障的監控(175)
8.6主要可靠性項目的監控(175)
8.6.1出勤可靠度(176)
8.6.2簽派計畫完成率(177)
8.6.3簽派中斷率(177)
8.6.4非計畫拆卸率(178)
8.6.5發動機的空中停車率(180)
8.6.6發動機的非計畫拆卸率(180)
8.6.7重大故障率(181)
8.7警戒值的確定(181)
8.7.1性能參數的確定(181)
8.7.2警戒值的確定(182)
8.7.3警告和警告狀態(182)
8.7.4警告極限的修改(182)
8.7.5新飛機的警戒值(183)
8.7.6機載設備的人工警戒值(183)
8.7.7警戒狀況的處理(184)
8.8維修工作類型與工作間隔的調整(184)
8.9可靠性監控報告(184)
8.9.1用戶的可靠性報告(184)
8.9.2飛機承制商的可靠性報告(185)
第三部分探索篇
第9章理念探討(189)
9.1取消首翻期和翻修間隔期(189)
9.1.1首翻期的由來(189)
9.1.2首翻期的不合理性(190)
9.1.3現代飛機維修理念的誕生和發展(190)
9.1.4確定維修工作的頻次/間隔(192)
9.1.5取消首翻期的可行性(192)
9.1.6小結(194)
9.2飛機使用壽命概念(194)
9.2.1問題的提出(194)
9.2.2“老”飛機與新飛機的區別(195)
9.2.3飛機壽命空間(196)
9.2.4飛機壽命的新理念(197)
附錄A術語(198)
附錄B英文縮略語(203)
參考文獻(205)
後記(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