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西方社會學研究社會流動的趣旨在於探索什麼人,在什麼環境中,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徵,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類型
社會流動的類型 根據社會流動的方向、參照基點和原因,社會流動可相應地劃分為如下3種類型。 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垂直流動是指一個人從下層地位和職業向上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或者從上層地位和職業向下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垂直流動可以伴隨地區間流動,也可是原地升降。水平流動是指一個人在同一社會職業階層內的橫向流動。它多半是地區間的流動,也包含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工作群體或組織之間的流動。
垂直流動
垂直流動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極為重要。它影響社會的階級、階層和產業結構。如果一個時期內向上流動的頻率超過向下流動,說明社會在進步,反之,說明社會在倒退。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但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布是不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這個條件就是知識、才能和機會。對社會來說,關鍵是要有各種合理的流動渠道,要有一套選優的標準和實施辦法。這些渠道、標準和辦法是在社會流動的實踐中形成的,是一種社會選擇而不是決策人的主觀設計。
水平流動
水平流動可以使自然資源、物質財富和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響著人口的地區分布和同一產業的內部結構。它帶來人員的交往,有利於各地區和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區和人群的封閉狀態,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個人一生中的流動和代際流動 個人一生中的流動,指個人在職業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動。在現代工業社會,尤其是在城市,這種流動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社會學對此種流動的研究,主要關注人的一生,在哪個年齡階段,哪種職業地位的人發生流動的次數最多,他們向哪個方向流動等。研究的目的是探求人生中的一條流動曲線。
代際流動是兩代人之間的職業和社會地位的流動,具體操作是通過測量兒子的職業與父親職業的異同表示出來的。社會學尤其重視代際流動的調查研究,因為代際流動更能反映社會變遷的方向,改變著社會乃至家庭的職業結構。在封閉的傳統社會裡,一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輩所屬的階級和階層里終其一生,子繼父業,代際流動很少。在開放的現代社會,每個階級和階層的大門都是敞開的,代際流動是必然的。但代際之間向上流動的機會,並非對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它受到許多個人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研究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模式是,父親的職業和父親的教育水平同時影響兒子的教育和兒子的第一個職業,其中尤以父親的職業對兒子的教育影響最為顯著。兒子的第一個職業和他所受的教育同時影響他現在的職業,其中尤以第一個職業影響最大。父親的職業和教育對兒子現在職業的影響明顯減弱(如圖)。從這個模式中看,家庭的代際流動是受到上一代人的職業和教育水平限制的,即家庭內部條件對代際流動起著制約作用,這是不以他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若把社會環境的變化因素加以考慮,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變遷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則有許多外力促進社會的代際流動。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代際流動都是雙向的,即有上升也有下降。考察一個家庭內的代際流動只具有個案意義,無法排除許多偶然因素。社會學著重從總體上考察上升與下降的比例,從中發現社會變遷的規律。
自由流動和結構性流動
自由流動和結構性流動 自由流動是指個別發生的流動,是由個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職業的變化或地區的移動。自由流動不會對社會結構和人口的分布產生重大的影響。結構性流動是相對於自由流動而言的。凡是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突變,或由於某項社會發明與創造而引起的相當多的人的流動,包括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流動,都是結構性的流動。結構性的流動會在短期內影響社會結構和人口分布的變化。自由流動和結構性流動在有些場合下不易劃分。例如移民,有的是自由流動,有的是結構性流動。自由流動是隨時隨地經常發生的,結構性流動只有在自然環境或社會發生劇變的時候才會發生。自由流動無定的方向,不能從個別的自由流動中發現社會變遷的性質和趨勢;結構性流動是有方向性的,從每一次結構性流動中都可發現社會變遷的性質和方向。
原因
社會流動的原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大體可歸納為自然、人口、社會3個方面。
自然原因
自然環境的變化是引起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會流動多半是空間上的流動,調節著人口和資源的重新分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乾旱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等,都會使一定地域內的人口短期內大量外流。自然生態的變化雖然較緩慢,但也會引起一個地方的人口逐漸遷出或遷入。例如中國自漢唐以後,渭水流域的關中地區由於受到西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風沙侵襲的影響,最終失去了自然環境的優勢,從而使人口逐漸向長江三角洲流動。
人口因素
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並依靠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動物、植物、礦物和淡水)而生存的。自然資源中較突出的是土地資源,它有一定的承載力。若人口密度超過資源的承載力,勢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動。人口的密度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造成的,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並不是直接由資源的貧富決定的。當一個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過高或過低,就會產生人口的壓力或吸引力,於是出現人口流動。
社會原因
從一定意義上講,引起社會流動最根本的原因來自社會。從個別人的流動探究原因,是紛繁複雜的,只有從總體上分析流動才能真正把握其社會原因。社會原因概括起來表現為:①社會價值觀。這是引起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會價值觀肯定的東西,如地位、聲望、財富等,人們競相追求,成為推動人們向上流動的原因。價值觀念的轉變,會改變人們的流動方向。例如,在中國流行一時的“知識無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變態社會價值觀,曾一度使人們迴避向知識階層流動。②戰爭、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這是社會流動的一個常見原因。中國人曾把由自然災害引起的流動叫“逃荒”,而把由戰爭和民族壓迫引起的流動稱為“逃難”。哪裡有戰爭和民族壓迫,那裡就有難民逃出。難民已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大社會問題。③社會改革與社會革命。這是引起社會發生結構性流動的原因。社會改革調整了政治經濟制度和產業結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間和職業階層間的流動。中國從1979年以來發生的社會流動便是證明。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階級關係,在革命過程中和革命之後,階級關係發生大調整,在調整中各階級的成員必然出現上升或下降的流動。④由發明創造引起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流動的根本原因。前三種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前者引起的社會流動是個別的、局部的或暫時的,沒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些原因都不可能出現。歸根結柢,社會流動的根源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傳統社會裡,社會流動之所以稀少,是由於生產力發展緩慢;到了工業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分化,社會流動率才不斷提高。一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向上流動的比率也會提高;反之,就出現眾人的向下流動。 中國的社會流動 古代中國是一個長期封閉的農業社會,封建的生產方式長期占統治地位。在此基礎上形成安土重遷的價值觀念,以安居樂業,“士者恆士,農者恆農”為其理想目標,對社會流動採取排斥態度。“新貴”、“暴發戶”、“破落戶”、“外來戶”都是對流動者的貶稱,在古代中國社會流動甚少。不過垂直流動和人口的橫向流動還是存在的,接受教育、參加科舉是庶民向上流動的一條重要途徑。人口流動主要是由自然環境和戰亂引起的,流動的大方向是從西南向東南方向的流動。除此之外,還有由內地向邊疆、由東北向西北的人口流動,這些流動主要是由墾荒戍邊而引起的。封建社會末期出現了從華北向東北的流動,以及從閩粵向東南亞各國的流動。
中國的流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除了建國初期一次規模較大的結構性流動之外,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職業階層間的垂直流動和職業內部的水平流動都受到嚴格的控制,流動率較低。但是,由於部分優秀工人、農民參加了各種行政、事業管理,職業階層出現了某些流動。同時,隨著勞動人民的子弟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向上流動也有一定的增加。在1966~1976年期間,曾一度出現過由政府動員組織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這是一次代際之間的向下流動。所以出現限制社會流動並組織向下流動的情形,除了政策制定者認識上的偏差之外,主要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甚至有時某些方面出現倒退造成的。
1979年以後,中國實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實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制,政府部門的部分權力下放,一部分地區放寬了農村與城鎮間的人口流動限制。於是,社會流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據統計,至1987年全國農村已有8000餘萬勞動力從農業轉到非農業,實現了就地的職業轉變;全國城鄉出現了個體勞動者階層;城市改革使有知識、有才能的人有機會上升到管理階層。以上流動多半為垂直的向上流動。這個時期的水平流動的主流,是從全國各地向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流動,各個大城市和閩粵兩省人口向海外的流動也重新活躍起來。這次以向上流動為主流的較大規模的社會流動,標準和途徑各異,或許是社會改革時期不可避免的現象。然而從長期趨勢看,教育水平和技能將成為向上流動的首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