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衝突


代際衝突是指兩代人因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差異而結成的矛盾關係。有人稱之“代溝”,有人稱之“代差”。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代際衝突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只不過會因時代變化大小而表現得或強或弱。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後又對父母變為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深愛期,直到50歲才會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所謂代際衝突,主要指10-20歲的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其中,中學生是最具典型意義的群體。
從根本上說,代際衝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代際之間衝突極小,說明社會變化緩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在如今大變革的時代,代際衝突之激烈雖不可避免,但適當微調一下還是完全必要的,從而揚其長避其短,達到和諧發展的境界。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代溝》一書中,曾對代際衝突做過許多經典性的論述。她指出:“整個世界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輕人和年老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因此,人們可以問:‘代溝在變窄嗎?代溝在彌合嗎?’但是一條深深的、人工的溝壑是人類親手所挖,它發明了一種技術把四十年代中期以前成長起來的人與此後成長起來的人分開了;這樣的溝是不會彌合、不會變窄的。”在這裡,米德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界,劃分出兩代人。她認為到60年代中期,即戰後長大的一代人(相當於前面所說的第三代人)20歲左右的時候,“從1964年美國各大學第一次發生暴亂到1968年5月巴黎的暴亂以及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才出現了真正的獨特的代溝。”--房明民
有趣的是,米德研究的是第三代人與第二代人的衝突,而我們探討的是第四代人與第三代人的衝突。雖然,這種衝突的世界聯繫不那么明顯,但在中國卻是顯著的、代際分明的。第三代人的衝突以第三代人為軸心,他們曾借著毛澤東的威望與支持,讓第二代人無可奈何;今天,他們依然想掌握第四代人的命運,卻如自己的父輩一樣力不從心。這種一代勝過一代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
代際衝突是痛苦的。這是成長的痛苦,是愛與恨交織的痛苦。從根本上說,代際衝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代際之間衝突極小,說明社會變化緩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在如今大變革的時代,代際衝突之激烈雖不可避免,但適當微調一下還是完全必要的,從而揚其長避其短,達到和諧發展的境界。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是幾代人共同貢獻的結果。代與代之間是生命的鏈條,缺一不可。每一代人的經驗都是寶貴的,同樣,每一代人都有深刻的缺陷。因此,代際之間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上一代人想讓下一代人與自己一樣,或讓下一代人套入自己心中的模式,到頭來難免失望。正如米德指出的:“通常,當父母為子女選擇了不同類型的教育和新的職業目標後,隨著接受教育,子女首先會導致與父母的作風的決裂。不過,其結果是受不同情況的制約的。當這樣的青年人數量很大時,他們就會互為榜樣,拒絕新環境中的成年人的行為模式,把老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當作對立面來加以哄騙,不聽從他們的教誨。當新手、學生或新兵人數不多時,他們就會以大多數人的行為為榜樣。有時,形單影隻的青少年會緊緊依附一位在走向成年的道路上能提供幾分支持和指導的老師。”關於後一句話,我們可以從中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中得到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