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差戰爭

代差戰爭的定義最早來自未來學家知名科幻作家連續3屆科幻最高獎星雲獎得主劉慈欣的著名科幻作品《球狀閃電》,文中通過林雲和丁儀的對話,闡述了原生態的代差戰爭的概念。

起源

其後,劉慈欣在2010年的作品《三體3-死神永生》中,又通過章北海以及關一帆的發言,做了延伸闡述;此時距離劉慈欣最早提出代差戰爭的概念已經有了5年。期間,代差戰爭的概念又引起了未來學家以及科幻與軍事愛好者的強烈興趣。

定義

是指參戰雙方的戰爭能力已經有了10-20年左右的差距,隨著科技的爆炸性增長,這個時間段正在逐漸縮小。其實在劉慈欣創造該概念前,軍事研究界,早已經有了對此類戰爭形勢的思考。

分為兩大類

一個是戰爭理念的超前,指一方對於戰爭的研究已經遠遠領先於對方。

代表是:韓信破代之戰,韓信創造性的將運糧的器材改造成了單兵兩棲登入作戰裝備,在敵軍上游進行了登入作戰。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並沒有此前的兩棲登入作戰記錄,所以可以推測,韓信的軍事思想已經比對方高了一個代差。

一個是戰爭技術的超前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海灣戰爭

理論意義

在中國軍事學界的主流價值觀是,決定戰爭的是人,技術不能起主導作用,目前其代表人物是張召忠少將、和喬良少將。其實代差戰爭的理念和人本決勝論並沒有本質的衝突。決定戰爭技術差距的仍然是人,也就是說代差本身也是由於人掌握的科技力量差距決定的。

深刻理解代差戰爭,對於軍事技術落後方有著決定生詞存亡的意義。姚紫騰在《科技代差環境下的軍事思想者》(第六章:戰略思想的生存空間)有著一個有趣的比喻:

當你苦練了10年的圍棋官子技術,你走上戰場的時候才發現,在這個棋盤上,只要連成五個子,你就贏了。

這個比喻說明了,代差的領先方,已經決定了戰場的大小以及性質,後來者不是沒有勝算,但是如果不能掌握新形勢的戰爭規律,則一定沒有勝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