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勝景

仙都勝景

據清陸以恬在《冷廬雜識》中說:“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提起杭州西湖,老幼皆知,無人不曉。可是,你可知道?中國南宋狀元王十朋尚有“皇都歸客人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的佳句。你也許要問:“仙都”在哪裡?“鼎湖”又在何方?“仙都”山就在浙江省縉雲縣城東十公里處,“鼎湖”則是仙都山主要風景點。

介紹

仙都山的得名

據傳在唐朝天寶八年。有一天,縉雲獨峰山上,突然霞光四射,五光十色,只聽得絲竹管弦,仙樂鳴奏,朵朵彩雲從黃雲絳霧中徐徐下降,圍繞著獨峰山縈迴飄蕩,直至夜深始漸漸隱去。刺史苗俸倩親睹異景,上報玄宗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聽說,感到非常驚奇,隨手揮筆寫下了兩個大字??仙都,從此縉雲獨峰山遂改名仙都山,這裡的奇峰異洞也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神話,多有意思的神話!我們的列祖,常常喜歡用豐富的想像去解釋自然的奧妙。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荒誕不經的。可是,從岩石學的角度分析,也不能說一點根據都沒有。殊不知,無數優美的山水風光,大凡都是各種岩石千變萬化構成的。遠古時候的地球,並不是現在的模樣,大約在幾億年到幾千萬年之前的那段時間,仙都山一帶曾幾度成為海洋的世界。在那漫長的歲月里,由於生物遺骸和岩石碎屑的堆積,在大海的底部慢慢形成了數百米厚的岩層,這叫沉積岩。沉積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就是平常所說的石灰岩。這種岩石在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因此,流水成了這種岩石的雕刻師。由於構造運動能使岩石產生斷裂,流水長期沿裂隙進行切割,這樣就產生了懸崖陡壁。在峭壁上,風化作用象精巧的石匠,用神斧仙刀把斷裂切割的岩石修飾成了各種奇特的形態,或形成石林、溶洞,或形成地下河、石鐘乳等別致的風光,這在地質學上稱為岩溶地貌。大自然是非凡的雕塑家,它的藝術成就簡直無與倫比!仙都山美在天然的山水風光之中。那些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絢麗耀目的山光水色使人忘返;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使人留戀;那些離奇多趣的神話傳說,也令人悠然神往。

鼎 湖 峰

人們乘車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緩行,或棄車步行,不久就來到號稱“天遣林泉”的仙都主要風景點——鼎湖峰。雨中的鼎湖峰一變平時坦蕩、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了一層面紗。不過,此時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妖媚動人之處:霧氣在山谷峰頭升騰、遊蕩。一片灰白色;風從附近的步虛山吹來,雨點被拉成無數道歪歪斜斜的銀絲,織成一幅晶瑩的白絹。沿著好溪南岸的山石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衝雲霄的鼎湖峰極為壯觀。此峰高一百六十八米,海拔三百七十五米,它壯如刺破青天的龍泉寶劍,也象破土而出生機勃勃的春筍,因此當地人們又稱為“石筍”。據說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高的石筍,素有“天下第一筍”之稱。鼎湖峰的得名,據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置香爐於峰頂煉丹,丹成,跨龍升天飛去。此地為丹鼎壓陷,聚水成湖,故稱為“鼎湖”,此峰就稱為鼎湖峰。歷代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詩作賦,頻贊這“天下奇觀”。唐代大詩人自居易詩云:“黃帝族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讀了王十朋“厭看西湖看鼎湖”的詩句更使人心往神馳。早在晉代,謝靈運就已把鼎湖峰寫入《名山志》中,稱“縉雲山旁,孤石屹然,頂有湖,生蓮花。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近代,潘天壽先生也於抗日戰爭期間在縉雲住過一段時間,曾寫下兩首七律。一首是:“五雲留我暫棲遲,始識雲間峰壑奇。風定灑瓢溪可耳,崖銘鶴壽墨凝眉。久聞金鼎騎龍事,且唱青蓮樂府辭。應有如花人不寐,中天綠竹月明時。”另一首是:“拗陰蓮日合山行,大墨峰戀不世情。閉眼濕雲寒蜃氣,漏天急雨怒灘聲。斕斑何處桃花好,綽約能期仙子迎。聞說胡麻原有種,擬籌錢鋪老躬耕。”人們仰觀石筍,時而看到頂端還有成片的樹木,看上去就象長在雲端。偶爾還看到幾隻山鷹迎著暴風雨繞著它的腰間飛鏇,底部石壁上明人寫的“鼎湖勝跡”四個直徑三米的大宇,渾厚剛勁。此時觀者真想長個翅膀,上去一睹為快。當地人這樣說:不觀鼎湖,不知仙都。
若要遠眺黃帝跨龍飛升的鼎湖,可從鼎湖峰右側,沿著新開闢的又陡又滑的步虛小道,朝著步虛山頂的“觀湖亭”邁進。大凡一個真正的旅遊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登山不登高,是難以領略到奇景的。正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寫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能否到達險遠處去觀看奇景,往往不全是體力上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意志與毅力的鍛鍊。走至半山腰,在玉筍峰腳下小蔥會發現,這雨中的鼎湖峰活象一幅剛剛落筆的水墨畫,縹縹緲緲,若有若無。有時一陣霧氣捲來,眼前一片霧的海洋,頓時不知深淺;忽然一陣風聲響過,霧氣又飄蕩環繞,流向另一座山峰,使原先雲霧籠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濱層松迭翠的一片青影。這時若回視自身和立足的岩石,猶如乘一葉扁舟,臨萬頃大海,使人好像置身於“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筍峰下遊覽抒懷的很多。明代樊鋒在《觀鼎湖》中云:“高峰潭影漾晴少,遙映金蓮頂上花。一帶白雲迷洞口,桃花深處是仙家。”清代文豪衰枚對鼎湖峰所作的“風吹山似來,雲動山如往”的吟詠,大概也是游此發出的深情感慨吧!鼎湖峰山上山下是一片茁壯的龍鬚草,相傳是軒轅黃帝煉丹成功跨龍升天時,群臣也要跟去,爭攀龍鬚不放,結果拔落龍鬚,墜地而生草,故名曰“龍鬚草”。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十五卷中稱此草為“石龍芻”,書中說:“石龍芻又名縉雲草。縉雲,縣名,屬今處州,仙都產此草因以名雲。”《浙江通志》中也說:“龍鬚草,產於仙都獨峰岩”。獨峰岩即鼎湖峰。目前,縉雲縣仍是我國龍鬚草重點產區之一。此草可織席亦可入藥。
如此一步一步邊走邊欣賞,要有一個多小時才能登上“觀湖亭”。前人為了在步虛山頂觀看鼎湖勝跡,自唐代起就在這裡建有“慶皇鼎”,又名“仙境一覽”,以後毀廢。現在的觀湖亭於一九七九年重新落成。站在亭子裡極目觀望,遠近石峰林立,樹海翻騰,莽莽蒼蒼,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頂,松柏合抱,茂密茁壯,湖濱青蔥,湖光耀目,陶然欲醉。據當地老人說,四十五年前,有四個採藥人從靠近石筍的兩座山上架起了一條很粗很長的繩索,利用這條繩索,把一條大麻繩拖上石筍絕頂,然後架起空中滑輪,有三個人攀著繩子勇敢了登上了鼎湖,在上面搭柵佳了一個多月,採集了大量貴重藥材。自古絕頂終有英雄攀。北瞻好溪宋代石橋,遊客如梭,那山、水、橋三位一體的山水畫映入眼帘,令人心曠神抬;東仰成群的玉筍峰和石林,你就會發現,它們是一石一姿,一峰一態,各具風格:有的象爺孫閒坐,有的象母女借游……在這石林中間,你會找到各種各樣饒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南觀山麓左側的飛來石,有的象駿馬嘶鳴,有的象猛虎仰臥,有的象狼犬警視。四方景色,歷歷在目,宛如走進了一幅妙筆描繪的畫卷。這時候,才真正覺悟王安石所稱“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

倪 翁 洞

辭別鼎湖峰,來到倪翁洞風景區。此地南臨好溪和以朱亮“解鞍盤滿忘歸去”詩句命名的忘歸洞;北近青塘湖心亭和釣魚台;東有五老峰、仙人灘和荷花池;西是月鏡岩、獨峰書院舊址、晦翁(朱亮)遺蹟以及仙都風景區管理處。這裡是仙都風光景色差苹之處,既有溪柳綠地、小橋流水、湖泊池塘、各色亭檄等園林建築,又有洞蟹危岩、曲徑通幽、開合收放、層疊績幻的深透洞景。再加之一千二百餘年的唐代名碑在這裡倍受保護,不少遊覽者讚嘆:“二李題刻世間稀,名篆長伴洞裡仙。”
倪翁洞得名,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姓倪的人隱居在這裡一個有盤旋迴廊的山洞裡,他嫉俗遁世,故未留名字。李陽冰崇拜他的為人,公元七五九年,李陽冰任紹雲縣令時命名此洞為“倪翁洞”,並在附近的一塊岩石上親書了“倪翁洞”三個篆字,被名石匠刻在高二米寬半米的石碑上,宇徑四十厘米。宋?歐陽修在《集古錄》中稱此書法“淳古嚴肅”。《括蒼金石志》贊它“力有萬夫”。唐代以來,為保護這塊名篆,特地在石碑上建有“憑虛閣”,又名“護法亭”。因此,稀世珍貴的篆刻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從曲池人洞,沿著百步石階到達洞頂,就到了當年倪翁隱居之處,連環洞如幾個大小不同的房間,“倪翁洞”三宇醒目可見,另外洞壁上還有古蹟八十餘處。清人趙永齡贊名篆曰:“對面孤峰聳,回頭五老尊,倪翁留篆跡,終古與乾坤”。另一處題刻寫道:“馬跡龍鬚玉筍研,初陽泉石出天然,何如唐令留遺愛,長伴倪翁洞裡仙。”據說,秦篆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流派,始於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後人把李陽冰與李斯相提並論為“二李”。曾做過唐朝尚書左司郎的李肇,在他著的《唐國史補》一書中記載:“李陽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嘉、蔡邑不足言也。”目前,“二李”留在世上的題刻已為數不多,據說李斯題刻全國只保留有泰山刻石、琅哪刻石、會稽刻石等七處。留下來的李陽冰題刻更是寥寥無幾。李陽冰不但善秦篆書法,而且為保存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篇作出了重大貢獻。據郭沫若同志的《李白與杜甫》考證,後來李陽冰從紹雲調到安徽當塗任縣令時,李白曾去當塗投靠他達一年余,稱李陽冰為“從叔”,井寫過《獻從叔當塗宰陽冰》的五言二十八韻長詩。第二年一月,李白“腐脅疾,,臨終時,在枕上以詩稿付之並請求作序,李陽冰將李白遺詩編成十卷,寫了《草堂詩序》。這兩位名人的手足之情,也被這裡的遊客傳為佳話。走出倪翁洞,登上初陽穀頂端,跳上谷石,極目遠眺,大有豁然開朗之感。在這裡觀日出,可見對面馬鞍山如烈馬馱日,景色奇艷。離開初陽穀,從獨角通洞下山,洞口剛容一人人,往下是獨角亭,此乃依山築成,供遊客休息之處。走出獨角亭,向右是響岩洞,行人過此,足跡回聲,音響洪亮。曾有古人以“好山豁空谷,咳嗽時傳答,或恐是知音,為我開蓬錫”的詩句描寫這個有趣的岩洞。

鐵 城

仙都山的另一個風景區——鐵城,在好溪彼岸。若雨,好溪水位上漲而且湍流,要趟過齊腰深的溪水,才能艱難地到達好溪彼岸。這條溪原來不叫“好溪”,相反,卻以“九十裡間五十六獺”的兇殘相被稱為“惡溪”。唐朝宣宗時,有人在這一帶興修水利,“惡溪”始改為“好溪”。但一千多年來,沿溪人民還是吃盡了急流險灘的苦頭。直到前幾年,上游建起了蓄水一千二百萬立方米的大水庫,建起年總發電量達三千三百六十萬度的五個發電站,紹雲人民才真正嘗到了好溪的好處。沿著鵝卵石路向鐵城方向前進,首先看到的是英蓉峽。只見兩山夾峙,巍巍然一如削壁,因為呈鐵青色,所以蕪蓉峽又淑鐵門峽”。明人鄭汝壁在一篇鐵城遊記中描寫這裡是“僅通箭答;丸泥封,則鳥飛度耳!”就是說,鐵門峽只能通過箭末,如果用彈丸大小的泥石能封佐它,鳥也只得從高處飛越才能過來。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險境啊!曾著有《仙都志》的明代文人李永明有詩描寫過這裡的奇山異水:“亂削英蓉傍水開,碧潭釣艇日徘徊。花迷洞口連環泅,鷹落峰頭卓錫冤。題石令公傳鐵峽,茹芝仙客吊荒台。好溪更有千秋月,曾昭青蓮作賦才”。這最後一句是說曾驚動詩仙李白也賦詩讚頌。李白在《送山人魏萬》的詩中是這樣描寫鐵門峽的:“紹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石門指的就是鐵門。在李白看來,纓雲仙都山水都很奇特難得,而英蓉峽又是最美麗好看的。在這詩情畫意之中,旅遊者會個個叫絕。山水雖不能言語,卻能左右人們的情緒。有時,它勾起你對過去的回憶,更多的時候,它是在激發你對未來的嚮往和熱愛。解放後,這可觀的英蓉峽曾吸引過好幾家電影製片廠到這裡拍攝外景。在電影《阿詩瑪》中,我們看到阿黑得知阿詩瑪被財主熱布巴拉搶去後,策馬往山谷中飛奔面來的鏡頭,那是演員騎馬跨人蕪蓉峰時拍攝的。當阿黑人山谷後,突然他勒佐馬,朝前仰望,這時鏡頭搖成特寫:巍然屹立的奇峰絕壁象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攔住了阿黑的去路。阿黑並沒有退縮,於是拔神箭迎山射去。大山頓時轟然開裂,出現了一條峽谷,阿黑立即躍馬而過。這一組鏡頭,就是攝自鐵城天險的鐵門峽。鐵城的奇絕險峻,使電影《阿詩瑪》大為增光添色。那挺秀的英蓉峰就仿佛是白雲深處含情脈脈的阿詩瑪俏麗的身影,那雄偉的卓錫峰就好象是勇武的阿詩瑪的忠誠伴侶阿黑。那山鳴谷應的回聲,那流泉飛瀑的音響,就好似阿詩瑪那已經消逝但卻永遠在太空中迴蕩的歌聲!
在笑蓉峽內,群山環抱一谷,谷頂有一塊螺絲形巨石和由方石塊砌成的平台,這就是宋代“鐵城書院”舊址。相傳朱窘曾經佐在這裡講過學。站在鐵城書院平台上觀看笑蓉峰、卓錫峰、釣魚礬、回回岩、連環洞等景色,氣象萬千,分夕敝燒。
仙都婆媳岩風景區下面的一片平川地上,有三械蒼古矯健、樹皮斑駁的大樟樹,其中兩株根部相連,軀幹依假,酷似一對終身相隨、白頭借老的夫婦,稱為“夫婦樹”。因而這便成了有關愛情一類題材影片的外景拍攝點。如阿詩瑪坐在大樹下繡彩綢,準備送給在摔破場上的得勝者;在火把節的黃昏,小伙子們彈著大三弦和姑娘們縱情歌唱、跳舞;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傾影雙雙徘徊在大樹下、花叢中;阿詩瑪和阿黑柔情纏綿,依恨一起傾吐衷腸等鏡頭,都是在這裡拍攝的。還有在電影《摩雅傣》中,青年岩溫和姑娘依萊汗在三棵大青樹下深情地擁抱,岩溫指著其中一棵樹說:“這棵大樹就是我們的見證,那石頭就是我的化身,任憑風吹雨打,我要愛你一輩子!”這些鏡頭也是在這裡拍攝的。北影拍的《啞姑》中,“啞姑”和“春哥”的愛情戲還是集中在這三棵大樹下拍攝。這平川的大樟樹,成了勞動人民純樸、堅貞、美好的愛情象徵!“拍片子,仙都到處是鏡頭!”到這裡拍電影的行家曾這樣深為感慨過。
仙都現已命名為國家級風景區,是旅遊勝地。的確,仙都山水美在天然,它象徵著祖國山河和人們內心的美,值得讚美!值得留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