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
為清內閣大庫舊藏,清末劃歸學部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初系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下臨安(今杭州市)降南宋時收宗正譜牒運至大都(今北京)秘書監,元亡後歸明文淵閣,再傳至清內閣大庫,來歷斑斑可考。兩書先已殘破不堪,國家圖書館做過搶救性修復。但由於缺佚甚多,亂無頭尾,眾多殘葉無法綴補,最終只得《仙源類譜》30卷30冊,宋代皇族譜牒皆以宋太祖、太宗和魏悼王為三大本支祖,再以世代為單位不斷進行續修,此兩書主記三位下上五世和三位下六世、七世的皇親世系。
主要內容
仙源類譜的主要內容為記錄宋皇室宗族男女成員的支脈、婚姻、官爵遷轉、功罪是非以及生死年月。對每一位有官爵的男性宗族成員的任職經歷都有較為詳明真實的記錄,類似小傳,但是因個人經歷的差異記載詳略不同。除了因祖蔭和自身考績得到轉遷外,朝廷的郊祀“大禮”及皇帝登基即位等都有轉遷機會;無官者只記生卒年月日;夭折者僅書“不及名”。對於女性宗室成員的記錄,則相當簡略,只附於屬籍,不書其名,不書其官,已婚者只書某適某人。這一方面與修譜官較難取得皇室女眷的詳細信息有關;另一方面也毋庸否認,它與封建社會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密不可分。頗值一提的是,對於皇族女性成員的再醮狀況亦如實記錄。
劫經靖康之變,北宋時期所修皇族譜牒已然無存,宋室南渡後,朝廷下令由宗正寺組織人員重修。據史料記載,仙源類譜在南宋時期僅成書三次:即紹興二十七年(1157)三月,右丞相沈該提舉編修的《三祖下上五世仙源類譜》;淳熙五年(1178)十月,右丞相史浩提舉編修的《三祖下第六世仙源類譜》和嘉定六年(1213)閏九月右丞相史彌遠提舉編修的《三祖下第七世仙源類譜》。第一部現已完全散佚,國家圖書館僅存後兩部的殘帙。
至遲從北宋仁宗時起,宋代皇族譜牒的定期修纂制度已逐漸形成,徽宗時已相當完備。宋代制度,宗正寺及下轄的玉牒所負責修纂各種皇族譜牒,宗正寺置卿、少卿、丞、主簿等屬官,由右丞相任提舉編修官。並規定,仙源類譜每十年一修纂呈進,宗藩慶系錄一年一修纂呈進,但事實上並沒有嚴格執行。宗正寺修進呈送皇族譜牒,要舉行“告禮”,即告天地、宗廟、社稷、欑陵。其儀用犧尊、籩、豆各一,實以酒、脯、醢祭告。“告禮”之後,宮廷還要舉行非常隆重的“進書儀”,“用黃麾細仗、教坊樂、僧道威儀前導,上御垂拱殿觀書,宰執皆升殿侍立。”儀式之後,參與修撰譜牒的相關人員一般都會有晉升的機會。
皇族譜牒是趙宋宗室成員高貴血統身份的記錄,對於確定皇族宗親具有權威價值,因此格外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時至今日,它對於我們研究宋代宮廷歷史、典章制度、皇族戶籍,科舉仕宦婚姻諸多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