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桂峰,古稱“仙貴峰”,又稱“夢山”,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城西北10公里臨川區展坪鄉境內,距萬魁塔5公里。仙桂峰海拔257米,一峰矗立,千山簇擁,成群嶺之首;峰頂恰似一顆渾圓寶珠,鑲嵌雲端;周臥九條山脊,皆延綿數里,分布錯落有致,形同巨龍;頭仰峰嶺,尾鎮沃地,雄姿各異,栩栩如生,各呈昂揚向上之勢,有“九龍戲珠”之美譽,雄偉壯觀,景勝令人稱奇。
仙桂峰東石岩中有丹桂一株,四季花香,香飄數里,相傳乃春秋戰國時的高道浮邱伯所植。祈願者聞香必“貴”,故“仙貴峰”改為“仙桂峰”
峰之西向,與葉仙、龍會、銅凌等諸山一脈相承,若斷若續,羅列成屏,北壓狀元嶺之威,南矚展坪富庶之地,放眼東北,撫河似銀帶飄繞、環流而下,兩岸沙洲五光十色,美不勝收。由上而下,撫州城、唱凱、羅針一帶,連同萬魁塔、金石山盡收眼底;極目西北,層巒迭障,千山蒼翠,萬谷霧徐,似雲似煙,若畫若屏;舉眸西南,道路縱橫交錯,村莊綠水紅花,田園如詩如畫,山腳展坪水庫,浩翰千畝,波光粼粼,似明鏡閃耀,水光山色,相映生輝,極其壯觀;峰嶺之上,一川平地,楓、樟、柯、栗樹古木參天,滿山翠竹婷婷、千姿百態,青蒼碧翠,夏炎而不熱,冬寒而不冷,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仙桂峰歷史悠久,馳名省內外,《臨川縣誌》載:相傳遠在晉時,王方平、郭族二仙雲遊江西,駕一葉小舟,沿宜黃河北上,行至上頓渡河心,船突然擱淺,怎么撐也撐不動,王、郭二仙撫須一笑,便從頭上拔下一根頭髮,吹口仙氣,喝聲“變”,即變成一根扁擔。二仙將又粗又長的扁擔插入水庫,使勁撬船,小船還是紋絲不動。二仙一時生氣,棄舟登岸,小船實時沉沒河中,年長日久,泥沙堆積,便成了現今的中洲公園。二仙上岸舉目向西北遠眺,但見二十里外的仙桂峰,瑞氣纏繞、紫氣升騰,好一派仙境,二仙作速化白鶴翔往仙桂峰,降落山頂,注目細觀,果是“九龍戲珠”之寶地。二仙喜不自勝,遂決意在此山石之下隱身修煉(此岩又稱“隱仙岩”)。此後,二仙為長住,便在峰頂擇地建寺,命名“仙桂寺”。
仙桂寺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宗教活動,這就是“開夢山”。所謂”開夢山”,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讓信徒上山住宿求夢。相傳仙桂寺建造不久,有一老婦來寺,求菩薩保佑失蹤多年的兒子平安回家,晚歇寺內得一夢,夢見一個梨子一劈兩半放在桌上。婦人不知此夢預示著什麼,向旁人求解,旁人說:“梨子切開,就是分梨(離),不可能見到兒子啦。”婦人非常悲痛,又向寺內和尚求解。和尚笑道:“梨(離)開見籽(子),你回家後不日就可見到久盼的兒子。”果然,不久母子團圓。老婦便到處宣傳廟中之夢靈驗。於是遠遠近近的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都紛紛上山求夢,多有應驗。因寺內可寢之房有限,無法安排床鋪,以後就規定每年的農曆八月為上山求夢時間。這夢,心誠夢靈。此活動謂之“開夢山”。過去每逢開夢山之時,方圓數百里信士從水陸二路而來,上山之路,騎馬坐轎步行者不絕於途,多時一日二、三千人。入夜,還有許多信士舉著燈籠火把上山,山上山下燈火連成一片,形同向上蠕動之蛟龍,巍為壯觀。
清《臨川縣誌》還載:仙桂峰有幾處古蹟。一為“雷去嵊”,在仙桂峰山陰,相傳為浮邱伯禱雨處,樵夫、牧人爬到嶺上,則風吼如雷震,不敢注視。一為渡濟岩,“在仙桂峰寺麓,在民間還流傳著朝廷官吏、地方鄉紳、文人墨客上山朝拜、瀚墨留香的故事。傳說宋仁宗皇帝駕遊仙桂峰並留下御墨;清乾隆皇帝兩次光顧仙桂峰,作詞賦詩讚頌;地仙曾文燦、楊筠松(又叫楊濟貧)、廖禹和星相堪輿孤合掌,都曾雲遊此山;民國年間,蔣經國先生曾兩度上山,後一次還在山上留宿。這些都為仙桂峰寺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吸引著眾多香客爭相遊覽、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