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科舉制度

今天看科舉制度是任繼愈主講的一個講座

主講人簡介

任繼愈 1916年4月生,山東省平原縣人。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碩士)。1942年-1964年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4-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現屬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教授。籌建中國第一所宗教研究機構,並與北大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宗教研究人才。1987年至2005年任國家圖書館。現任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等。作為學術界的代表,當選為第4、5、6、7、8屆全國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等。主編:《中國哲學史》(4卷本教科書)、《中國哲學發展史》(7卷本,已出版4卷)、《中國佛教史》(8卷本,已出版3卷)、《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詞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106卷)等。

內容摘要

中國漢代開始採用選舉制。地方官員選拔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與近代由民眾推選的選舉意義大不相同。古代選舉制,是王氏家族選舉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選王氏族的子弟作為回報。眾多世家大族之間長期互相推舉、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門大族結成政治集團,“門閥士族”由此形成。從漢到南北朝,幾百年間,門閥世族擁有強大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勢力,致使南北朝長期不能統一。建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是歷史的趨勢,百姓的願望。中央統一政權為了培養選拔為中央政府服務的官員,必須找一條選拔培養人才的途徑,建立一種新制度,科舉制應運而生。科舉制,選拔人才不問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國安邦,用兵打仗,有經濟管理的特長都可以應試。此種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行之有效,歷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來。這制度後來傳到外國,世界上普遍認為英國“文官制度”,是從中國科舉制度移植過去的。科舉制經歷了好幾百年後,到明、清兩朝,政府開始推行八股考試辦法,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的缺點明顯。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於政府規定“代聖賢立言”上,把應試者的思想禁錮死了,八股文有罪過,科舉制度不能負責。新中國成立後,從1956年開始,培養自己的研究生,為國家各個崗位人才儲備幹部。“文化大革命”,全國遭劫難,文教界為重災區,培養研究生陷於停頓。“四人幫”粉碎以後,我國恢復了學位制度,又開始培養自己的碩士、博士,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近年來,各校招生的名額不斷擴充,教師和學校爭取建立博士點,布點過多過濫。博士生成績的優劣相差不可以道里計,有些水平低的博導,給水平高的博導當學生,還未必夠格。為了補救目前國家高級專業人才短缺,把培養博士生的權利由國家統一掌握起來,設立“國家博士”學位。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將是“金字塔型”的,而不是“細竹竿型”的專家。為了給廣大青少年廣開求學門路,國家要加大普教的支持力度,辦好各省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體育館。把辦大學的錢分出一部分撥給圖書館、博物館和科學館。十三億人口的大國,需要有自己的人才培養制度,有相應的教育思想和法規保障。十八、十九世紀,列強在世界爭資源,爭土地。進入二十一世紀,列強又增加了一項掠奪的對象——人才。人才也是資源,培養人才不光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增強國力的根本措施。“科教興國”,是立國的根本。我們疏忽不得,也疏忽不起。本次講座分五個問題進行論述: 1.科舉制度的沿革及利弊 2.當前人才培養方法與需求的矛盾 3.當前研究生培養的方式要改變 4.設立“國家博士”的構想 5.餘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