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市西南方向十公里處,307省道東側,便是因仁義道德而得名的仁道村。這裡的村美、人美、特產歷史悠久,是人們嚮往的好村莊。仁道村現有古代建築的“娘娘廟”、“老爺廟”和廟前兩座樂樓(戲台)還基本存在。曾被省定為“賀虜龍王摩西神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以前村里還有“觀音廟”、“五道廟”、“姑姑廟”、“三皇廟”等寺院,可惜均被拆毀。由此可知仁道村前輩人的文化遺產和為後人創立業績的高尚情懷,同時還給後人留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貴產品。尤其是“紅掃帚”和“胡蘿蔔”很早就名聲響亮,倍受市場歡迎。
村莊簡介
先談紅掃帚。深秋時節,當你踏上仁道村這片土地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一片的紅掃帚苗在微風中滾動,給本來很美的這片土地更加錦上添花。可能是人傑地靈的關係,這裡產的掃帚絨頭大、有骨頭,韌性強,物美價廉而獨占優勢。每逢汾孝各地集會時,市場上出售的一堆一堆掃帚,均來自仁道村。近年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紅掃帚的銷路更加打開,各個企業,廠礦單位紛紛前來定購。再談胡蘿蔔。因土壤質量的差異,加之傳統的耕作技術,這裡產的胡蘿蔔一個個色澤黃亮,上下勻稱光滑,汁多肉厚,無公害,是營養豐富,人畜共食的最佳食品。無論是過去和現在,市場銷售十分興旺。改革開改以來,各地的名優產品紛紛進入市場,而仁道村的“紅掃帚”和“胡蘿蔔”也變成了一項農民致富的大產業。這裡的前輩不僅給後人留下寶貴的建築和名優特產,還留下了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出現過不少革命志士和烈士。有參加過聞名天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戰士霍連禮、李希發,有被日寇殺害的抗日同盟會會員李芝福,有為村民獻身的農會主席霍通海。這些革命先烈永遠是鼓舞仁道村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仁道村人不會給先輩丟臉。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振興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村里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收入日益提高,這個僅有一千一百餘人口,一千七百畝耕地的小村家家有機械,戶戶通電話,家電一應俱全。村裡的通訊便捷,交通方便,水電齊全,村容村貌美觀,街道整潔,道路硬化,老人出入方便。人們的思想由過去的單獨經營向更廣闊的市場經濟發展,大批人走出田間,在自己村裡的省道旁辦磚廠、洗煤廠、大型飯店、商場、汽修廠。去年,又有人投資40多萬元建成了純豆油加工廠,產品質量可靠,值得信賴,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特別是隨著“三泉焦化工業園區”的建成,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力,農業向工業的轉化,農村向城鎮的轉化,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已逐漸形成,這裡的經濟出現了美好的前景。近年來,村幹部不僅帶領村民積極致富,而且還注重下一代人才的培養。就在這座文明的小村莊裡竟培養出碩士生4名,本科生7名,大中專生倍出。我們相信,將來仁道村的人們更加仁慈、道德、自強、奮進,村民的生活水平更加向小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