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兩心調諧原理,利己願望、所謂私心或即孔子所稱“人慾”也者,源自生物本能,是天經地義、堂堂正正,驅使萬物之靈特秉靈性創造能力發揮作用謀求生存、享受和發展的根本原動力。 孟子有道:“人有恆言,皆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下》個人本位的重要性,個人為家庭、國家、天下之根本的道理,這裡說得再也明白不過了。 但若任憑私心趨於損人利己的極端,成為與唯我主義同義的自私之心(孔子稱為“貪慾”),就是驅使靈性能力用於犯罪的萬惡之源了。自私與靈性相結合的結果,難免害人害己,走向利己本願的反面。真正懂得自愛的人,就要防範利己之心朝著自私犯罪這個方向惡性發展,感悟“合作比不合作好”的道理,自覺弘揚利他的愛心(公心),尋求獲得最大良性利己效益的人間正道,這就是道德觀念的濫觴,“君子”型人格的本質了。
所以這裡說的“自愛”或“愛己”,出於利己之心,但不簡單地局限於原始的“單純”的利己本能而已,可以說是利己之心在靈性啟迪下出現升華效應,萌發高階愛心(公心)的歇後語。 因為“仁者自愛”,就產生了“仁者愛人”的要求。仁倡導的愛心(公心),本質上是私心衍生的產物,是從每個人自身出發,推己及人,由私心升華而來的超越生物本能之上的“高階愛心”,具有同私心相對獨立以至形式上對立的地位,以及非同小可的良性反饋節制調諧作用。
根據兩心調諧原理,唯有弘揚利他的愛心(公心),調諧私心,防範和克服自私之心,人類的靈性創造能力方才可能循正道順暢發揮,此時兩心互相協調,可以產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效果,造就社會性良性發展進步的美好境界。 說到這裡,仁的精義可歸結為:以人為本,自愛自覺,弘揚愛心,兩心調諧。這就是合乎天道的做人根本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