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有耕地12720畝,其中田8456畝,地4264畝,森林覆蓋率達80%。鄉政府駐地仁和街,北距縣城75公里。全鄉轄仁和、佛爾岩、回龍、中壩、園峰、嚴山、鐵寨、白鶴嘴、樅樹、龍鳳、石峰、仁同坪、鍾家灣、鐵山、碑河、五鳳、大鑼山、觀音井、塔子坪19個村民委員會、86個農業合作社。全鄉總人口15298人,其中農業人口14760人,占總人口的96%。
仁和鄉多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整體地形成“三山夾兩河”之勢,山巒疊嶂,匯谷深幽,有鐵尖山、三星寨、銅陵山、老土地、石峰台5處高峰,最高處老土地海拔1300多米,石峰台則是被稱為“一腳踏三縣(南江、巴中、通江)”的地方,那裡人煙稀少,民風純樸,景色特異,有原始荒涼的山野之美,峰頂可俯視巴中城,上有小水塘,人贊為神水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多雨,冬季乾旱少雨,四季氣候分明,呈現出春旱、夏雨、秋澇、冬寒的特點,平均氣溫在15.7℃左右。無霜期230天左右。
歷史沿革
仁和鄉1942年前歷屬巴中縣,先後為仁石聯保和兩仁鄉,1942年巴中將仁和場交南江縣管轄,將原兩仁鄉分為兩河鄉、仁石鄉;解放後仁和鄉仍屬巴中縣,至1952年,仁和鄉屬南江管轄。1966年仁和鄉曾改名為曙光人民公社;1984年仁和人民公社被改為仁和鄉,名稱沿用至今;2005年3月,全縣鄉鎮撤併,原長征鄉整體並人仁和鄉,鄉人民政府駐地仁和場,衛生、學校、糧油、供銷、獸防等機構仍分設兩處。政府機關現有職工25人,其中領導幹部7名。鄉內設黨政辦、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和安全穩定辦四大職能辦公室。
紅色故土
仁和鄉是南江縣中共地下組織最早活動的地方之一。1946年9月,中共(地下)南江縣仁石鄉支部成立,陳尚華任書記;1948年3月成立中共(地下)仁和區委;
1949年,共中(地下)南江縣委領導的武工隊在仁和場擊潰國民黨潰軍,繳獲大批武器、彈藥;1933年紅軍曾在回龍村架設木橋“仁銅橋”。仁和鄉許多革命志士投身黨的地下工作,成為一片紅色的故土。
社會事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仁和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教育工作,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軟硬體得到較大改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近幾年來,共投資50多萬元對仁和國小和長征國小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進行了全面改造,添置電腦50多台,兩所中心國小均開通了網路遠程教育。全鄉有教師62名,學生1700餘名。村村建有村國小,另有六房院私立國小1所,教學設施齊全。在2005年國小畢業班畢業會考中,仁和鄉國小及格率達100%、優生率達95%。加大了對村小危房改造力度,全面清除了D級危房,給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安全的育人環境。對鄉村衛生組織實行一體化管理,提高了衛生站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強了對村級衛生站的建設,全鄉有甲級衛生站6個;全面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鄉參合人數達14800人,參合面達90%,解決了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積極推行水稻旱育秧、玉米預留行、油菜育苗移栽等農業實用技術,確保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畫生育法》,大力開展“三結合”工作,計生率達9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7‰以內。
資源狀況
仁和鄉地處山區,海拔位置高,溫差大,適宜於多種動植物生存和發展。林木資源方面,全鄉有宜林地11.5萬畝,占面積的80%,有林地7萬畝,人工防護林0.3萬畝,經濟林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6萬立方米。境內除松、柏、杉、桉、柳、梧桐、楠木、青槓、楓葉樹、榿木等高大樹木,還有銀杏、樟木、黃桷、皂夾等珍稀樹種10餘種;經濟類林木有油桐、桑樹、自蠟樹、板栗樹、枇杷樹、柿子樹、梨子樹、蘋果樹、柑桔樹等。野生動物資源方面,境內有鹿、拱豬、野豬、金錢豹、野貓、狐狸、麂子、蝟子、猴、野雞、竹雞、錦雞、畫眉、鴛鴦、斑鳩等野生動物50餘種。漁業資源方面,有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角角魚、麻斑魚、凡子、青龍子、團魚等近20種。中藥材資源方面,境內有紅花、芥子、當歸、川芎、黃柏、柴胡、錢胡、細辛、丹皮、伏苓、大黃、大力、沙參、黨參、天麻等名貴藥材50餘種。礦產資源方面,經國家地質勘探隊勘測,境內含有一定儲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畜牧業方面,南江黃羊發展形勢喜人,境內山林面積廣闊,飼草資源豐富,樅樹0龍鳳、石峰、塔子坪等村,養羊大戶較多,1999年
縣畜牧局把仁和鄉定為“南江黃羊”基地鄉。近兩年來,仁和鄉按照縣委、政府的部署,大力發展南江黃羊,南江黃羊養殖數量急速擴大,至2005年底,該鄉黃羊總量可突破|4萬隻大關。
基礎設施
鄉村道路:全鄉有鄉道路兩條20公里,其中高仁路(高橋鄉至仁和鄉)12公里,華長路(下兩鎮華溪口至原長征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經過2005年3月集中整治,現已全面達到四級標準泥結碎石路面標準;全鄉19個行政村就有17個村通公路,86個社有75個社通公路,建有柳樹壩、仁銅橋兩座漫水橋及碑河鐵橋一座。截止2005年6月,全鄉通車裡程已達160多公里,打破了交通的“瓶頸”制約,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水利建設:有小型水庫3個,即與元潭鄉共有的虎跳溝水庫,地處鐵山村的長溝水庫和處中壩村的擋牆灣水庫;有山坪塘130口、微水池600餘口,塘、庫、池蓄水量達到100萬立方米,解決了全鄉80%的民眾生產、生活用水。集鎮建設:仁和鄉有仁和街和仁同坪街兩處集鎮。近年來,兩處集鎮建設中嚴格做到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全部實現了街道硬化,集鎮功能日趨完善,兩處都有固定的逢集日,其中仁和街每月逢2、5、8日開集,仁同坪街每月逢1、4、7日開集,開集日街上農副產品豐富,趕集的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
農電建設:全鄉農電入戶率達100%。
通訊建設:全鄉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聯通業務,建有中國移動信號塔一座。截止目前,已發展程控電話用戶300餘戶,手機用戶1500餘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