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火神廟

什剎海火神廟

火神廟位於北京什剎海旁。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稱為火德真君廟。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次重修,改為琉璃瓦。廟內有殿宇樓閣三重,早年供奉火神、關帝和玉皇。這座火神廟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廟宇。

火神廟歷史

流光溢彩的火神廟位於京城的龍脈之上,矗立在風景如畫的什剎海之畔。這座金碧輝煌的建築群,格外引人注目。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稱為火德真君廟。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次重修,改為琉璃瓦。廟內有殿宇樓閣三重,早年供奉火神、關帝和玉皇。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嘉宗皇帝下令,每年六月二十二日為祀火神之日。從此每到這一天,皇宮裡總要派官員來這裡祭祀火神。每逢皇宮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來這裡告災,並求火神保佑平安。這座火神廟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廟宇。主祀火德真君亦稱火神。火神以火施化為民造福。人們祭祀火神,以祈避邪、四季平安、益壽延年、事業興隆、財源茂盛火神護佑官祿連升,鴻運高照:無官得官,小官得大官,無財得財,小財得大財,大病小病盡皆無恙。

據《清嘉錄》卷六記載:火神的生日是六月二十三日。廟內均要舉行盛大法會,歷代帝王都要親自或遣臣前往致祭。

“二十三日,為火神誕。以神司火。禱謝者眾。至是或者不御葷酒者。謂之火神素。”

《熹宗實錄》卷八,天啟元年三月辛亥(1621年4月30日)“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祭火德之神,著為令。”

《穆宗實錄》清同治八年六月辛酉(1860年7月29日),紫禁城內武英殿發生火災,30多間殿宇和大量的古籍及活字銅版等皆被毀於火。《穆宗實錄》記述其事甚詳,同治皇帝諭曰:“武英殿忽被火災,上天示警,正宜警惕倍深。”他在下令對失職人員交刑部嚴加議處,對救火出力者進行嘉獎的同時,還在“癸亥,遣官祭火神廟”(見《穆宗實錄》卷二六一)。“癸亥”,即發生火災以後的第三天,即7月31日;“祭火神廟”,即祭什剎海火德真君廟。

建築組成

這座廟的山門就是座西朝東的。但主要殿宇還是座北朝南的。

前殿三間,初名隆恩殿,後改名靈宮之殿。二層殿三間,為火神殿,匾曰司南利用。聯曰:菽粟並資仁,功成既濟;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三層殿五間,為關帝殿,匾曰氣壯山河。四層殿三間重樓帶東西配樓,共十五間。初名萬歲景靈閣,後改名萬壽景命寶閣。玉皇閣匾曰紫霄香案,斗母周匾曰妙統辰樞。殿堂左右為輔聖、弼靈等六殿。殿後有亭,可望什剎海。共有殿宇八十二間。殿宇為琉璃瓦頂。火神殿、關帝殿均為藍琉璃瓦綠剪邊硬山調大脊。萬壽景命寶閣為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硬山調大脊。如今山門、殿宇尚保持原建格局。

歷史傳說

傳說中什剎海火神廟還是最靈驗的,據明朝人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稱:建廟北而濱湖焉,以水濟而勝厭也。先是,皇極殿災,乾清宮又災,噦鸞殿又災,上命道錄司左玄義呂元節主祝事,月給帑五十清醮也。殿墀二碑:一右春坊朱之蕃撰,一禮部侍郎翁正春撰。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刻,北安門內侍忽聞粗細樂先後過者三;眾驚而跡其聲,自廟出。開殿審視,忽火如球,滾而上於空。眾方仰矚,西南部街,震聲發矣。望其光氣,亂絲者,海潮頭者,五色者,黑靈芝者,起沖天,王恭廠災也。東自順成門,北至刑部街亘四里,闊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數,人以百數,燔臭灰眯,號聲彌滿。死者皆裸,有失手足頭目,於里外得之者,物或移故處而他置之。時崇文門火神廟,神亦焰焰欲起,勢若下殿出。祝跪而抱曰:“外邊天旱,不可走動。”神舉足還住而震發。

公安袁宗道《贈火神廟道士》:事火道人事,翻來水上居。鶴窺烹石處,魚呷洗丹余。世業五禽戲,家藏八疊書。南陵雖有命,饌 酒自能除。

邢台黃元功《集李鏈師水竹軒》:地靜煙雲滿,開軒水上棲。泥封丹灶濕,竹護藥苗齊。火德時為帝,冰心日有躋。馮虛千古夢,能為指階梯。

公安袁中道《火神廟小飲看水》:作客尋春易,游燕遇水難。柳花濃沒地,鷗貌靜隨湍。歌舞幾成醉,塵沙不人瀾。石橋明樹里,誰信在長安。不敢望浮舟,聊欣漱靜流。噞魚搖碧瓦,浴鷺盪朱樓。即以觀瀾至,當為待月留。明朝塵照影,數息且悠遊。

現狀

清末民初,這座火神廟還是香火旺盛的。

千年古剎,適逢盛世開明,為傳承道統法脈,宏揚法道,中國道教協會駐廟監修,歷經九載火神廟已於2010年12月12日舉行開光法典,使火神廟重現往日之光彩,香客如雲,仙樂繞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