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系統
正文
人與機器在功能方面協作的統一體。人與機器的協作,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人與工具的相互作用,只是到了機器時代才有不同程度的發展。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出現,人-機關係日趨複雜,需要把人和機器作為統一的系統加以研究和設計,形成人-機工程。其目的在於解決人與機器的功能分配和協調問題,使人-機系統在整體上處於最佳化狀態。在人-機系統中,人是主體。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隨機應變,富於首創精神;但人也有弱點,要受到生理的限制和心理的影響。前者是積極因素,後者是消極因素。只有積極因素才能在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極因素則需要機器予以補償。機器是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它雖然速度快、精確性高,可是靈活性差,一旦出錯或元件損壞,就難以自改正、自修復,而需要依靠人糾錯和修復。為了發揮人的積極作用和機器的優良性能,機器的設計要適合人的生理與心理的特性。如控制儀器錶盤的刻度之所以設計成順時針方向,就是為了便於人的操作。這種揚人之長、避機之短,取機之長、補人之短,人-機協調、配合工作,組合成高效率的有機整體,是人-機系統的基本特點。
現代人-機系統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多種形式。儘管各種形式之間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都有信息傳遞、信息處理、控制和反饋等機能。人-機系統的基本形式是人-計算機系統,在這種系統中人把自己的直接調節功能轉交給計算機。 人-機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是人-智慧型機器系統,在其中發生人的智慧型與機器智慧型的互動作用。這種複合智慧型系統,甚至可以發展到人腦與機器的直接耦合,使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此時,人在系統中的主體地位未變,但機器卻仿佛成了人體的附屬器官。這是人機共生的一種現象。
就廣義而言,人機共生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現代化社會中,機器愈益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人類就愈益離不開機器。同時,機器也離不開人,依然需要人研製和維修它,即使將來機器發展到能自修復、自繁殖的地步,也還要歸功於人類的創造。所以,機器不能完全取代人,人也不能完全取代機器,而是人與機器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既使人的認識日益深化,又使機器的性能日益得到改善,從而使人-機系統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更高級的人-機協作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