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關係訓練

人類關係訓練

人類關係訓練(training in human relations) 為提高工作效率所採用的一種以改善團體內部關係為內容的領導訓練方法。本世紀30年代,羅特利斯伯格等(F.J.Rotthlisberger)所主持的“霍桑實驗”揭開了人類關係訓練運動的序幕。40年代,K.勒溫發起了“T組”運動,使人類關係訓練成為20世紀發展迅速的社會現象之一。

概述

人類關係訓練是以改善團體內部關係為內容,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宗旨的一種領導訓練方法。各種組織通過人類關係訓練均可改善個體,特別是處於監督、領導、管理層次上的個體的操作,不僅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提高組織中的生活品質。

起源

人類關係、人類關係訓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E.梅耶、F.J.羅特利斯伯格和w.J.迪克森為提高美國西部某電氣公司生產效益而在芝加哥所做的工作,該工作後被稱為霍桑研究。該研究設計今天看來尚欠嚴謹精細,但它卻指出了非正式群體、員工期待和滿意度高的群體的決定以及領導風格對工作效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一研究及其所帶動的研究活動產生的一個結果是,心理學研究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了小群體的而不是個體方面,集中到了民主的而不是專斷的領導方面。
P.G.漢森指出,人類關係訓練突出以下兩點:一是自我知覺,特別是了解自己在群體中對其他人的影響、途徑和效果;二是把握群體動態,包括群體的發展過程、群體的作用、群體中的工作任務及其功能的維持與群體間關係等問題。

常用方法

人類關係訓練中使用最廣的一種方法是T一小組訓練,又叫敏感性訓練,通過訓練能使個體的自我知覺、競爭能力、個人功效得到提高。在此訓練中,小組形式相對鬆散,人數是10~12名,彼此不熟悉。
另有1~2名起促進作用的組織者,其作用有二:一是創設一種充滿信任的、非防禦的、熱情友好的氣氛;二是在訓練之初幫助群體開展活動和建立活動規範,使群體能自己進行學習和練習。小組活動主要是開展沒有嚴密計畫的、沒有明確論題的自由交談和討論,活動也無固定的主持人,而參加的成員則從中可以讓別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自己也可從其他組獲取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饋信息,從而提高個體的社會敏感性,且有助於個體增進對在群體中相互作用的理解和體驗。此訓練一般持續2~6天。J.W.法伊弗和J.瓊斯指出,T一小組訓練效果可通過各種練習而得以擴大。人類關係訓練的其他方法還有角色扮演、交流分析法、管理方略討論等。J.P.坎貝爾和M.D.鄧尼特指出,人類關係訓練確實能使受訓者的行為產生明顯的、可觀察到的積極變化,但至今幾乎還沒有證據表明這種訓練效果可以遷移到受訓者的其他方面,如家庭情境中去。

任務

其任務有二:(1)自知,即認識自己在群體中影響他人的效果和方式;(2)群體動力學,即關於提高那些力圖改善群體內部關係的領導者的工作效率的條件問題,據此,形成了兩類訓練計畫:’0“管理的發展計畫”,側重於領導者個人,以改善其管理方式為目的訓練計畫,特點是領導者在工作場所之外與陌生的參與者一起參加的訓練;呈“組織的發展計畫”,力圖協調團體內關係,因而領導者在原工作團體內參加實地訓練。 L.古德斯坦(L.D.Goodstein)對此作過詳盡的研究。人類關係訓練方法的直接目標是提高個人認識自我和開放自我的程度,改善他(她)在群體中的人際關係。具體的方法有:T組訓練:角色扮演法;管理方格討論會;交流分析法。套用最廣的方法是T組訓練。人類關係訓練方法的缺陷主要是在現實情境中很難保持個人訓練後的正效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