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史·平行真理:從維科到佛洛伊德

作者解釋了關於時間的思想是如何演進的,數字是怎樣孕育而成的,科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資本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這種觀點暗示著,全人類只有一個上帝,而且有一個世界神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將十分重要。 用赫爾德的術語來說,這種祖傳的神話是“我們人類童年時代的夢想”。

作者簡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生於1943年,曾就讀於杜倫大學、倫敦大學和羅馬大學。他著書13部,包括《20世紀思想史》,並被翻譯為17種文字出版。他還主持過有關藝術的幾個電視節目。自1998年以來,他一直在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現居倫敦。

內容簡介

在這部氣勢磅礴、鼓舞人心的鴻篇巨製中,彼得·沃森描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始於遠古時期,直至當今時代,對於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本身,都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作者還描述了書寫的產生、古代法律思想,以及祭祀和靈魂在宗教中持久不衰的原因。作者解釋了關於時間的思想是如何演進的,數字是怎樣孕育而成的,科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資本主義是如何產生的。作者還解釋了新大陸的發現是如何永遠地改變了人類思考的方式,以及為什麼中國的創造力在中世紀以後就削弱了。
在這種高屋建瓴的敘述過程中,作者還揭示了自古至今眾多看似互不相干的哲學家、天文學家、宗教領袖、生物學家、發明家、詩人、法學家以及其他學者的思想之間的聯繫。亞里士多德與阿奎那、托勒密與弗西斯、迦梨與朱熹、貝多芬與斯特林堡,無不發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人類思想史》是一部影響深遠的開山之作。

目錄

第三章 歷史,史前史和深時間的產生
拿破崙在埃及/西方考古學的興起——洪堡的德國教育改革——哲學博士——黑格爾和歷史學的興起——文獻學——《聖經》文本批判/施萊爾馬赫/大衛·施特勞斯《耶穌傳》——破解楔形文字——尼安德特人的發現——地質學的誕生——水成論者與火山學家的對壘——地質學與《創世紀》——古生代的確定——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均變論——《造物遺痕》——冰川期——拉馬克——華萊士——達爾文——孟德爾——人類的起源——三紀的體系——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第四章 人類秩序的新思想: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起源
吉約坦和斷頭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測量上的革命——社會學——西耶斯和孔多塞——聖西門和實證哲學——英國的工業城市——童工和疾病——孔德——赫伯特·斯賓塞——馬克思——韋伯——托尼斯——齊美爾——涂爾幹——自殺/大混亂——社會化的醫藥學——流行病學與統計學——城市化與人口普查——凱特勒/拉普拉斯/勒讓德——高斯/皮爾森/平均人-——查德威克和“死亡原因”
第五章 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使用與濫觴
英國人的“第一個帝國”/英國人的“第二個帝國”——沃倫·黑斯廷斯的彈劾——現代奴隸制度/黑奴貿易——羅馬教廷對奴隸制的觀點——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威爾伯福斯——維也納會議/“親德派”——文化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重生——19世紀的德國創作高潮——“內省”的概念——克里姆特、拉加德和朗伯恩——瓦雷的生物種族主義——戈比諾——拉波格——薩姆納、菲斯克和凡勃倫——啦采爾的生存空間論——諾爾道的惡化論——羅伊爾——羅林·布雷斯——帝國主義與文化——簡·奧斯汀——吉卜林——康拉德——英語的歷史
第六章 美國式的思想和現代化的大學
星期六俱樂部——愛默生——奧利弗·溫德爾·霍爾姆斯和《普通法》——威廉·詹姆斯、查爾斯·皮爾士和實用主義/新實驗心理學——約翰·杜威——19世紀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倫敦和愛爾蘭的大學——紐曼的“大學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威廉·瑪麗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艾略特——發現的時代
第七章 十字架與《古蘭經》的敵人——靈魂的終結
19世紀信仰的喪失——世俗主義的到來——新聞報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無神論——啟蒙運動觀念的變化——施特勞斯、賴爾和達爾文思想的傳播者——經過修正的“教條”的概念——法國反教權主義者——作為回應的天主教學院——教皇絕對神聖與反對現代主義的法令——穆斯林土耳其的改革和科學——伊斯蘭的現代主義者——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布篤——拉希德·里達——“立憲國家”
第八章 現代主義和無意識的發現
弗洛伊德的雄心/自比於哥白尼和達爾文/被奉為名人——無意識的開始:梅斯梅爾、沙考和原型現象——叔本華——哈特曼——簡奈特——夢的解析——弗洛伊德思想的大修正/被看做吹牛者和騙子的弗洛伊德——梵谷、莫奈和奧斯曼的巴黎/藝術作品裡的新大都會和現代主義——霍夫曼斯塔爾——易卜生——斯特林堡——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先鋒派
結語 電子、元素和難以捉摸的自我
卡文迪許實驗室和量子物理學的誕生——實驗的重要性/作為宗教對手的實驗——作為三大最重要思想的靈魂、歐洲和實驗——歷史上的偉大“轉向”——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多於柏拉圖——意識的神秘性/難以捉摸的自我
人名和地名表
思想表
譯後記

部分內容

坦率地說,德國學者似乎認為,印歐語/印度語/波斯語的傳統與最初羅馬帝國的野蠻入侵有關係,同時也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神化有關係,這就給希臘和拉丁的地中海古典主義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更多的是來自北方)的傳統,儘管這種地中海古典主義在之前的2500年裡一直支配著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更進一步說,佛教和基督教之間的相似點,世界精神的印度教觀點,所有這些對於德國人來說都是神意顯現的最簡單的形態,實際上是最初的形態,這種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得以成熟的形式。但是,這種形式意味著上帝的真實目的被隱藏在了東方宗教信仰的某處之中,在基督教會之前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宗教信仰,不知何故在印度的古代典籍中被發現了。這種觀點暗示著,全人類只有一個上帝,而且有一個世界神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將十分重要。用赫爾德的術語來說,這種祖傳的神話是“我們人類童年時代的夢想”。
影響浪漫主義的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最初的印度經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所以有一種觀點變得很普遍,它認為詩歌是“母體語言,詩句是人類從上帝那裡獲取智慧的最初的形式(人類是能唱歌的一種動物)。詩篇被認為是伊甸園裡最早的語言,而旦通過印度的古代詩篇能重新發現伊甸園似的世界。通過這種方式,語言學家和詩人們聯合起來去創作施瓦布所說的‘多元主義對一元統一性的報復”’。與此同時,科學家們正忙著尋求控制世界的方法,想像著世界將以越來越少的自然規則而運轉。當每一次進步的理論渴望經驗的縮減時,社會學家們此時都希望在一個相同的方向上有進展,而語言學家和詩人們卻走了另外一條道路,他們想通過新的宗教去尋求社會的重建。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種族有一個最原始的統一,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它卻發展成了同樣具有合理性的不同的信仰,它的傳說和神話以及踐行具有同等的權威性,同樣都適合於它們所影響和控制的環境和鄉村。根據這種評論,曾經存在一種最原初的一神論,而後來分裂變成了多神論,這就意味著解放的概念在理論上和神話學上並不是不一樣。“印度和希臘的所有傳說,斯堪的納維亞人和波斯人的所有傳說,‘必須被’理解為一種新式普遍宗教的元素,這些元素將會重建一個由唯理論攪亂的世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