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①又稱人迎脈,即結喉旁兩側頸總動脈搏動處。
②左手寸口脈的別稱。
③穴位名,位於頸部,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前緣處。
解讀
1、診斷術語。一指切診部位之一。又稱人迎脈。即結喉旁兩側頸總動脈搏動處。《靈樞·寒熱病》:“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二為左手寸口脈的別稱。《脈經》:“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2、經穴名。出《靈樞·寒熱病》。別名天五會。屬足陽明胃經。位於頸部,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前緣處,頸總動脈處。布有頸皮神經及面神經頸支,深層為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乾,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的分歧處。
中醫套用
一、人迎脈
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為陽明胃脈,主要以診察在外的六腑病變,所謂“人迎主外”。正常情況下,春夏季節人迎脈微大於寸口脈、是陽氣旺盛的表現。
若人迎脈大一倍於寸口,是病在足少陽經,大一倍且躁疾的,病在手少陽經;若人迎脈比寸口大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大兩倍而躁疾的,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大三倍而躁疾為病在手陽明經。寸口脈的脈象大於人迎脈一倍的,病在足厥陰肝經;大一倍且一併出現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厥陰心包經;寸口脈的脈象大於人迎脈兩倍的,病災足少陰腎經;大兩倍且一併出現躁動的,病在手少陰心經;寸口脈的脈象大於人迎脈三倍的,病在足太陰脾經;大三倍且一併出現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太陰肺經。人迎版盛,為陽熱內盛;人迎脈虛小,為陽虛內寒;人迎脈緊,為痛痹;人迎主表,若脈盛而緊者,主傷於寒邪為病;若人迎出現大、緊而浮的脈象、主陽邪盛而病進,病位在表。人迎脈沉而滑,為病情逐日減輕。人迎脈滑盛而浮,為病邪漸盛,病位在表。若人迎、寸口之脈浮沉大小相等,說明陰陽平和,為疾病即將痊癒。若人迎脈比寸口大四倍,大而且數,名曰“溢陽”,是陽熱盛極之危候。若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多見陽經之虛證。人迎與寸口脈象,都大三倍以上,稱“陰陽俱溢”,為血脈閉寒,脈氣不行,五臟內傷所致。若人迎與寸口脈象,都大四倍以上,稱為“關格”,為陰陽二氣盛極,陰陽隔絕不交之危候。
二、人迎穴
主治病證:咽喉腫痛,咯血,喘息,瘰癧,癭氣,以及高血壓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開頸動脈,為了避免刺傷甲狀腺上靜脈,針刺要貼緊頸總動脈內側進針,針體一般不應該超過喉結上緣水平線。一般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