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學問

人生與學問

《人生與學問》,作者金克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翻譯家金克木先生的經典論述,出經入史,旁徵博引,通暢中蘊含深奧,隨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筆寫小品文。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學者的淵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銳和機鋒,詩人的激情和想像。

基本信息

作者金克木
ISBN:10位[7561341741]13位[9787561341742]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價:¥29.80元

內容提要

感悟人生真諦,探究世間學問,學貫中西,知兼古今,檻外隻言片語,道盡世事滄桑,來固欣然,去亦無憾。
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翻譯家金克木先生的經典論述,出經入史,旁徵博引,通暢中蘊含深奧,隨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筆寫小品文。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學者的淵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銳和機鋒,詩人的激情和想像。

編輯推薦

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翻譯家金克木先生經典論述,出經入史,旁徵博引,通暢中蘊含深奧,隨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筆寫小品文。
從中領略學者的淵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銳和機鋒,詩人的激情和想像。
我在信和疑之間翻騰,在熱和冷之間動盪過了70多年。這恐怕是我在生命的最後的年月里不得不獎思想化為文字的內在原因。像蠶絲作繭便自己僵化並將自己埋葬一樣,我也是傾吐衷腸使自己僵冷。不過我和蠶不同,他能自由蛹再生為短命的蛾子,我只能留下破料的廢紙……
——金克木

作者簡介

金克木(1912—2000),當代著名學者。祖籍安徽壽縣,生於江西。1930年赴北平求學,1935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館員。1938年任香港《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任教於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1941年到印度加爾各答的中文報紙《印度日報》任編輯,1943年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金克木陸續重印和出版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文化獵疑》《無文探隱》《末班車》《孔乙己還鄉》《風燭灰》等三十餘種,譯著有《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伐致呵利三百詠》《摩訶婆羅多插話選》等。

目錄

序言讀書·讀人·讀物
第一篇文化鉤玄
如何解說文化
我們的文化難題
何謂“文化危機”
文化問題斷想
傳統文化定性問題
文化之謎: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文化之謎:科學·哲學·藝術
文化之謎:宗教信仰
用藝術眼光看世界
東西文化及其科學
記《菊與刀》——兼談比較文化和比較哲學
唐宋的文史
文化三型·中國四學
顯文化·隱文化
台詞·潛台詞
第二篇學林晴影
東西方哲學思想之不同
傳統思想文獻尋根
齊魯之別與傳統思想
文才史學的偏鋒中鋒
詩與真
詩境
現代中國文學
歷史的斷層
歐洲文學
小說史的三角和對頂角
史書·小說
與小說對話:不敗求敗
佛學談原
與書對話:《禮記》
《論語擴子日”析
“道、理”·《列子》
公孫龍·名家·立體思維
古典小說:《儒林》·《鏡花》
談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
從《三寸金蓮》談“挖根”小說
煙·火·光
“解構”六奇
內和外
兩種“法”
第三篇閱卷津逮
閱讀的美學
讀書法
讀書得問
讀書斷想
詩的倒讀
書的反讀
古今對話:讀書
談讀書和“格式塔”
古書試新讀
談《千字文》
閒話天文
讀古詩
重讀“崤之戰”
儒林與武林
文體四邊形
第四篇檻外小語
科學與人生觀
人苦不白知
談社會心理學
“閒”、“書”二話
一點經歷·一點希望
小人物·小文章
文士業外
做官之路
寂寞
嘆逝
時間
批評
看音樂
酒友
遙寄莫愁湖
不悔少作
自輓聯
占卜術
戲劇
茶毗前談:逍遙遊
荒誕顏回傳
坐井觀天記
歷史的幽默
兩個月亮
遺憾

書摘

兩個月亮
傳說大半個世紀以前有一對夫婦,男的是科學家,女的是文學家。有天晚上兩人一同散步。正值秋高氣爽,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女的說:“今夜的月亮真圓。”男的說:“沒有圓規畫的圓。”一個是詩文頭腦,文學眼光。一個是數學頭腦,科學眼光。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照舊散步,照舊談話,照舊相敬如賓,直到白頭偕老。科學和文學並存。你看你的月亮,我看我的月亮。你喜歡你的,我喜歡我的。誰也不霸占月亮,獨吞下來。月亮是在天上,由人怎么看。
又有個傳說,也是在大半個世紀以前,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和“偉大人物”(通行漢譯“聖雄”)甘地見面了。據說對話中有這樣兩句:
詩人:我們不要毀壞藝術。
偉人:藝術不要毀壞我們。
這又是兩個月亮。兩人也是各行其是,各人在自己建立的“道院”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詩人辦國際大學。偉人搖動手紡車,進行民族獨立運動。
還有個傳說出自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據說不知多少年以前,不知什麼地方,有一個和尚。他的修行是除了拜佛之外逢人便拜。問他為什麼。他說,所有的人將來多少代以後都要成佛,所以不敢輕視。受他札拜的人不但不感謝,反而很生氣,說:“你是什麼人,敢預言我將來成佛,敢像如來佛一樣給人‘授記,?”他一拜,對方便罵他,甚至於打他。他不還口,不還手,只是躲避,口中念叨著“不敢輕視,不敢輕視。”於是他得了一個綽號“常不輕菩薩”,終成正果。這位菩薩和受他禮拜而打罵他的人對一件事有兩種看法。一個月亮被兩人看成兩個。一個看的是將來,非常遙遠的將來,成佛作祖。一個看的是現在,當前看得見的現在,凡人一個。菩薩挨打受罵,因為他把將來當作了現在。打罵他的人看不見將來,也不相信將來,只承認現在。
這三個傳說中,前兩個都沒有說發生衝突,後一個是一方鬥爭另一方。前一種情形少見,後一種情形越來越多。許多現代家庭往往是這樣。離婚不是“孔雀東南飛”,婆婆下命令,是雙方性格不合,感情破裂。原來婚姻和家庭是性格和感情的結契約居,不是對社會和子女負責的法律關係。社會和法律是有約束力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一個月亮被夫婦兩人看成兩個。假如夫婦兩人都是常不輕菩薩,像前面說的那一對,那就好了。可惜的是現在往往兩方都不是,或者只有一方是。前一種的結果是分離。後一種的結果是有一方挨打受罵忍氣吞聲。看來常不輕菩薩真是偉大人物,怪不得在佛經里受到表揚。又可惜學他的人太少。熟讀這一經文的人好像也不學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