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為“外國文化論叢”中的一本。它主要從印度人的世界觀、生命觀、種姓觀、人生觀、宗教觀、修煉觀、意志觀、教學觀、文藝觀、矛盾觀10個方面探討了印度人及印度文化。既有知識性的介紹,也有比較深入的探討,對讀者認識印度文化有較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郁龍余,1965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1970年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調入深圳大學,歷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留學生教學部主任,現任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學刊》主編、北京大學《東方文化集成·東方文化綜合研究編》主編。主要著作有《東方文學史》、《中國印度文學比較》、《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印度詩學比較》等。社會兼職有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等。
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梵我一如萬物有靈——印度人的世界觀
一、一元論世界本原說
二、古代印度的時空觀
三、萬物有靈的自然觀
第二章 慈愛厚生非戰戒殺——印度人的生命觀
一、平等神聖的生命價值觀
二、不害的生命倫理觀
第三章 人分四等貴賤天定——印度人的種姓觀
一、種姓制度的產生及特點
二、種姓制度的理論基礎
三、種姓制度的社會影響
第四章 生死輪迴 業報有常——印度人的人生觀
一、業報輪迴思想的發生
試讀部分章節
一、一元論世界本原說
印度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的形成可追溯至吠陀時代。吠陀先民站在浩渺的星空下,以好奇而敏感的心靈感知著世界的各種現象,以樸素而簡潔的思想猜度著宇宙的發生和發展。他們的種種想法,構成了印度人最初的世界觀。
1.吠陀中的世界本原說
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記錄著印度先民關於世界的許多思考。吠陀詩人朦朧而又堅定地認為,世界是被創造的,創造世界者具備超強的力量,能統攝宇宙所有。早期吠陀詩人對世界本原的定義眾說紛紜。他們稱世界的創造者為造一切者、原人、生主、太一、遍照者、梵、我、水、火、金胎,等等。《造一切者贊》描繪出世界的創造者:“眼睛之父,心意決定,生產原水,創設此二;古老邊界,劃定之時,上天下地,從此廣延。造一切者,心廣遍現,總持一切,規律制定;至極真理,正確洞見。彼等願望,因得食物,甚感滿足。彼等同呼:是此唯一,超越七仙。彼乃我等,生身父母,是此世界,創造之主;我等所在,及諸有情,彼全知曉。彼乃唯一,諸天神祗,由他賜名;其餘眾生,超前詢問。……在天之外,在地之外,諸天之外,非天之外。是何胎藏,水先承受,復有萬神,於中顯現?及此胎藏,水先承受。諸天神眾,於此聚會。無生臍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內。”在這一神曲中,吠陀詩人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造一切者,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水,他們粗線條地勾勒出造一切者創造宇宙的過程:先是創造出原水,進而由原水創造出天和地,天地既成,而後創造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先民的宇宙論是樸素而直觀的,他們的思維往往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水,是生命之源,水自然而然成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水胎歌》寫道:“在天、地、神和阿修羅之前,水最初懷著什麼樣的胚胎,在那胎中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諸神。水確實懷著胚胎,其中集聚著宇宙的一切天神。這胎安放在無生(宇宙最高存在)的肚臍上,其中存在著一切東西。”原水說是吠陀詩人對世界物質構成的朦朧思考,他們將世界的本原歸結於某種物質,頗有唯物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