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新進展

Person Person Person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叢書名: 心理學新進展影印叢書 平裝: 283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3089888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人格心理學新進展》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了人格的穩定性,這已在上面進行了介紹。第二部分闡述了心理生物系統的個體差異以及與人格特徵有關(影響人格或與其存在相互作用)的遺傳因素,這裡主要集中於探討人格塑造過程中,生物和遺傳因素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人格中的個體內加工。由於社會加工並非普遍存在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個體的解碼,因此,該部分主要考察了影響社會行為的認知、情感和自我評價過程。接下來,第四部分主要關注的是與社會加工有關的關係背景。這部分的文章表明,人格加工中富有意義的變化,與那些重要的長期性社會關係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人格心理學新進展》分別探討了人格的個體內加工和個體間加工,但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固定不變的界線,事實上,它們之間有著持續不斷的相互交換過程。最後,第五部分探討了人格與健康的關係。人格研究關係著個體如何生活以及如何體驗生活,這方面的工作是最為激動人心的。為此,深入理解人格的適應作用和不適應作用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編輯推薦

《人格心理學新進展》是叢書其中之一。此套叢書可以作為各高校教師開設心理學新進展課程或專題講座的教學用書,同時可以作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發表文獻綜述的內容依據,尤其還適合作為心理學專業英語課程的教材進行學習和討論。

文摘

第一編 人格的界定:對於穩定性的爭論
人格心理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個體持久化的個性傾向,以便解釋和預測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反應,即解釋隨著時間及情境的變化,個體特有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行為方面的特徵模式。其中隱含的一個假設是,個體的反應存在著某種一致性。研究者通過考察個體在環境適應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加工,可以實現對這些一致性的“解碼”。可見,人格心理學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並植根於個體的生物因素及社會背景中去考察。這提示,為了完整地把握個體的適應模式,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人格的生物和遺傳因素、情感和認知機制以及人際和社會加工。總之,人格研究的內容既包括個性傾向的種類和範疇,也包括影響及解釋這些傾向的加工過程。本書的文章主要反映了當前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並涉及一些最近的研究發現。不過,這裡首先對人格的廣泛性概念爭議進行了闡述。
人格的一致性從未受到研究者們的質疑,這也是人格心理學存在的一個重要前提。不過,如果人格涉及個體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適應,那么它應該同時具有可變性和穩定性兩個方面。因此,長期困擾人格心理學家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在個體的反應過程中,到底哪種穩定性會有助於人格一致性的出現?本書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即探討了這一挑戰,並試圖把可變性和穩定性結合起來進行考察。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三篇文章都認為穩定性和可變性是共存的,但其對二者的界定卻存在一定差異,對二者與人格的關係也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McCrae和Costa(1994)強調了時間穩定性(temporal stability)的觀點。他們認為,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在廣泛的特質類型以及整體化傾向方面的相對位置一般很少發生變化。在強調總體行為跨情境穩定性的同時,他們還認為,特質並非完全的“重複性習慣”,它們有時也會與瞬間的機遇發生互動作用。接下來,Mischel,Shoda和Mendoza—Denton(2002)主要集中於探討由情境界定的人格一致性信號。他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一致性存在於個體對情境進行反應的穩定模式中,如個體在A情境下會產生x行為,在B情境下則產生Y行為。這需要深入地理解個體對情境的解釋,穩定性就存在於對可變的解釋模式中。最後,Fleeson(2004)進一步支持了當前多數研究者所認可的觀點,即穩定性和可變性都是全面地理解人格所必不可少的。

目錄

第一編 
人格的界定:對於穩定性的爭論
PersonaIity Defined:The lssue Of StabiIity
人格的穩定性:觀測結論及相關評價
Robert R.McCrae and Paul T.Costa,Jr.The Stability of Personality:Observations and Evaluations
人格一致性的軌跡:情境行為剖面圖
Walter Mischel,Yuichi Shoda,and Rodolfo Mendoza―DentonSituation-Behavior Profiles as a locus of Consistency in Personality
使人格超越個人與情境之爭:來自個體內變異的挑戰和機遇
William FleesonMoving Personality Bey OND the Person_Situation Debate: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ofWithin-Person Variability
第二編
人格中生物機制的作用
The ROIe Of BiologicaI MechaniSms In PersonaIity
母性依戀的生物基礎
Dario MaestripieriBiological Bases of Maternal Attachment
母親產前壓力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Janet A.Di PietroThe Role of Prenatal Maternal Stress in Child Development
壓力的心理生物學
Marqaret E.KemenvThe Psvehobiologv of Stress
關於人格的行為遺傳研究的新方向
Kimberly J.SaudinoMoving Beyond the Heritability Question:New Direction in Behavioral Genetic Studies of Personality
第三編 
行為中的人格:人格的個體內加工
PersonaIity in Action:IntrapersonaI Processes
期情感、認知和自我的動態結合
Gisela Labouvie-ViefUynami。Integration:A%ct,Cognition,and the Self in AdulIhd
分類傾向及其與人格的關係
Michael D.RobinsonPersonality as Performance Categorization Tendencies and Their Correlates
人格、策略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
Nancy Cantor and Robert E_HarlowPersonality,Strategic Behavior,and Daily-Life Problem Solving
尋求真理 發現絕望:消極自我概念的某些不良後果
WiIliam B.Swann.Jr.seeking“Truth'’,Finding Despair:Some Unhappyconsequenceses of a Negative Self-Concept
自尊、自戀和攻擊:暴力行為源於低自尊還是自我危機?
ROy F Baumeister,Brad J.Bushman,and W. Keith Campbellself-Esteem,narcissism,and Aggression:Does Violence Resultfrom Low Self-Esteem or from Threatened Egotism?
第四編 
關係背景中的人格
Personality in ReIatiOnaI Contexts
氣質和依戀;個體與關係
Past Relationships in the Present
解析自尊感
Mark R.LearyMaking Sense of Self-Esteem
兄弟姊妹對兒童發展的直接和間接作用
Gene H.BrodvSiblings,Direct and Indirect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寬恕的人格因素和心理機制
Michael E.McCullouclhForgiveness:Who Does It and How Do They Do It?
第五編 
人格對幸福感的含義
lmplications of PersonaIlty fOr Well―Being
發展中的心理彈性
Emmy E.Werner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兒童時期的孤獨感和同伴關係
Steven R.Asher and Julie A.Paquette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
壓力、積極情緒及應對
Susan Folkman and Judith Tedlie MoskowitzStress,Positive Emotion,and Coping
面部表情和個人調節
Dacher Keltner,Ann M.Kring,and George A.BonannoFleeting Signs of the Course of Life:Facial Expressionand Personal Adjustment
人格主觀幸福感的作用
KriStina M。DeNeVeHappv as an Extraverted clam?The Role f Personality forSubjeetive well―Being
智力影響健康的原因
Linda S.GOttfredsOn and lan J.Dean,Intelligence Predicts Health and Lngevity,but Wh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