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雪域、孤島、叢林,吸引著他一次次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腹地,將人文美景匯入其中,成為我國用散文筆調全景式展示峽谷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奇景奇謎的散文紀實作品第一人。
深峽魅力、人文地理、歷史沉積,驅使著他一次次奔走於北京、成都、林芝、鹹陽、鄭州等地,成為我國用報告文學全面展示世界人文學家考察珞渝文化等成果的人文紀實作品第一人。
軍人、職責、使命,鞭策著他一次次踏上中國珞渝我方實際管控地區,將歷史告訴未來,成為我國用紀實文學筆調全方位展示珞渝人文歷史長卷的人文紀實作品第一人。
羅洪忠原是一名駐藏軍事記者、紀實文學作家,曾三次進入極端艱險的雅
魯藏布大峽谷地區作田野考察,採訪曾在那裡工作生活、從事人文研究的地方民眾、部隊官兵、專家學者達120餘人,整理口述資料150餘萬字,查閱文獻資料220餘萬字,先後到北京、鄭州、陝西向有關專家、學者請教,經過多年不間斷地同國內知名人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學習和鑽研,逐步完成了從一名軍事記者、軍旅作家到人文學者的轉變。
17年裡,羅洪忠用火一般的熱情和鋼鐵般的意志,撰寫了《人文雅魯藏布大峽谷》三卷本:《峽谷風雲——世界第一大峽穀人文歷史解讀》《蓮花聖地——世界第一大峽穀人文風情解讀》《深峽淘金——世界第一大峽穀人文科考解讀》。走進西藏青年作家、人文學者羅洪忠的精神世界,你會發現他無時無刻不在追逐著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精彩。
《峽谷風雲》
——全視角展示珞渝人文歷史長卷
1986年12月,羅洪忠隨同所在的某部走向中印邊境前沿,參加某軍事演習。在修建的騾馬道上,敵軍哨所的炊煙清晰可見。就在那一時刻,入伍時間不長的羅洪忠第一次了解到“麥克馬洪線”的出籠,但“恥辱”兩字在他的頭腦里是那么的深刻。
羅洪忠開始注意採訪、蒐集和研究中印最大爭議領土珞渝的人文歷史資料,不管是英國的,還是印度的,只要跟珞渝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他都認真分析比較,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談起珞渝的歷史時,羅洪忠在書里表達了一種難言之痛:
的確,過去我們沒有能力抵禦外國的侵略,也沒有能力蒐集、整理和研究珞渝歷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軍事、地理和文化掠奪者任意進入,沒有條件去考察,沒有氣魄去阻止。
2008年,羅洪忠退出現役,有了更多時間、精力采寫《珞渝聖地》一書。為了寫好這本書,他不辭辛苦,深入到四川成都、陝西鹹陽、河南鄭州等地採訪老十八軍戰士和知情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線索。
羅洪忠在《峽谷風雲》一書中,向世人首次披露了十八軍老戰士見到留在墨脫的最後一名清軍士兵時的情景、將西藏地方政府管理“麥克馬洪線”以南珞瑜地區差戶名弄到手的前後經過、印軍飛機越過“麥克馬洪線”以北偵察我軍情況失事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中國珞渝文化的開拓者、著名珞渝民俗學家冀文正先生在序中寫道:“書中的事兒不是隨意想像,而是始終擺事實、講道理,把歷史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客觀線索提供給讀者,讓大家一起來分析、判斷、思考、查找。這是我迄今為止讀到的描寫雅魯藏布大峽谷最全面、最系統、最真實的一部歷史書。”
《蓮花聖地》
——全景式展示世界第一大峽穀人文風情
1994年9月,羅洪忠在西藏拉薩軍分區當新聞幹事,接觸到了影響他一生興趣和愛好的人——原十八軍老戰士冀文正。冀老原是十八軍《建軍報》的一名模範報導員,早在1954年就徒步來到墨脫縣做珞巴、門巴兩個部落民族的啟蒙工作,在宣傳報導墨脫上創造了數個第一:第一個在報紙上發表墨脫民間歌謠、風俗人情、民間故事……
冀老的行為深深地感染著羅洪忠,一氣呵成寫下了4000多字的通訊《探索珞渝文化第一人》,新華社國內部對外發了通稿,《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這篇文章,拉近了羅洪忠同冀老的距離,他們因此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1994年4月17日,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發布的一條爆炸性訊息:我國科學家首次確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冀老便給他講述雅魯藏布大峽谷腹地墨脫“野人”的故事,以及高山“天湖”里有海洋性動物“河馬”、“鱷魚”的傳聞,更是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羅洪忠回到家裡,連續寫了《神奇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神湖奇謎誰來破譯》、《喜馬拉雅山“雪人”探秘》、《雲遮霧繞“雪人”蹤》等通訊,先後被《華西都市報》等多家報刊採用,《晚報文萃》還採用其中兩篇文章,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
不知不覺,羅洪忠愛上了雅魯藏布大峽谷這片土地。1996年10月,素有“西部奇路”的川藏線通麥大塌方段依舊暴雨如注,去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車困在那裡達六天六夜,一包康師傅速食麵賣到10元。當路修通後,駕駛員說這段路太險,不讓任何人坐在車裡,以免出現險情,他好棄車保人,即使死也就他一人。
無奈,羅洪忠只好步行走過去。山上的石頭不時朝下飛,石頭並不算大,可砸在人身上,不死也得受傷。當他小心翼翼地過這道險關時,一塊石頭砸在前邊那人的頭上,當場休克。他後來得知,此人經醫院治好後留下了腦震盪的後遺症。
羅洪忠沿途走了十多天,來到中印邊境一線,不想因沒辦境證,被扣留了。待邊境站查清身份後,所帶的錢已不多了,只好踏上回家的路。當他回到家時,妻子見他篷松著頭髮,鬍子拉喳的,衣服上滿是泥,氣不打一處地說:“找‘野人’,我看你就是一個‘野人’!”
1997年3月,羅洪忠憑著對雅魯藏布大峽谷那片熱土的感悟,寫出了一本22萬字的長篇紀實散文《蓮花聖地》,成為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展示世界第一大峽谷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奇風奇謎的書稿。透過羅洪忠優美的文字,就能領略雅魯藏布大峽谷獨特的魅力。
也許是“世界第一”的光環籠罩在雅魯藏布大峽谷頭頂的緣故,一個個耀眼的“金牌”更給它蒙上瑰麗的色彩,連一些曾經的名山、名峽、名瀑,都退居在雅魯藏布大峽谷流域的身後,甘願當起了小弟弟的角色。2005年初夏,《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發起了一項評選“中國最美地方”的活動。雅魯藏布大峽谷就獲得了三項第一:中國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中國最美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國最美的瀑布——雅魯藏布大峽谷巴東瀑布。
對於山、峽谷、瀑布的審美,中國人自古就有豐富的經驗,眾多美麗的詩句都是圍繞著這些名山、名峽、名瀑發出的溢美之詞。最耳熟能詳的詩句有“五嶽歸來不看山”、“自三峽七百里,兩岸連山”、“一溪懸搗,萬練飛空”,等等。然而,占據山、峽谷、瀑布最美類型之首的,不是黃山、三峽、黃果樹瀑布。
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巴東瀑布被列為名山、名瀑、名峽之首,無疑是在提醒人們,“美”沒有恆定的標準。在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的時代,回歸自然、探索未知、更加人文、注重個性的生活態度,已經成為新世紀的健康人生標準,人們的審美也隨之改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堅尚先生看完這本書後評價道:“全書不是就墨脫自然景觀的泛泛描述,或一些過去資料的彙編,或個人感受的文學作品,而是通過對世界第一大峽谷罕見的大雪山、壯觀的瀑布群、浩瀚的大森林等,同珞巴族、門巴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和生存狀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全面的介紹。”
《深峽淘金》
——全方位展示中外人文學家考察成果
2000年6月,西藏易貢堰塞湖潰堤,沖毀雅魯藏布大峽谷腹地墨脫縣通外橋樑。8月,羅洪忠又隨背運救災物資的民工大軍進入墨脫縣,親眼目睹一匹馬摔下懸崖的情景。馬夫圍在馬身邊哭乾眼淚,馬不斷掙扎、絕望到斷氣,讓他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用照相機記錄下全過程。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同墨脫的親密接觸,他對墨脫道路之兇險、對中外人文專家、學者探險之執著,有了新的詮釋。
2001年9月,他利用半年時間,先後採訪了曾到墨脫縣考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李堅尚、張江華、劉芳賢等專家學者,掌握了大量珞瑜歷史、民俗方面的資料,包括英國、印度等外國人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人文、歷史資料。
羅洪忠上網發現,有的對中央政府加強對珞渝的有效管理概念不清,甚至鬧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於是,一個疑問在羅洪忠頭腦中迅速閃過,這不就是中外人文科學工作者必須回答的問題?隨著大量資料的蒐集,他發現外國學者達爾頓、麥肯齊、海門道夫等的學術著作里,就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在人類漫長而曲折的演變進程中,我看到珞渝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所隱含的信息賦予我們今天人類的意義,都是極其巨大的,也是魅力無窮、妙不可言的。”可談起這部書稿的誕生,羅洪忠更是感慨萬千,“採訪我國人文專家學者時,相對容易些。但在寫作起來卻顯得相當吃力,因為得花大量時間領會他們的著作,才能保證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為此,羅洪忠多次給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珞巴族、門巴族方面的專家李堅尚打電話,尋找到了更多的線索。隨著採訪活動的步步深入,他越發感到專業知識的缺乏。於是,他找來民俗學、宗教學、民間文藝理論等方面的書籍給自己“充電”,並向專家學者請教。
2011年5月,羅洪忠終於完成了23萬字的書稿《深峽淘金》,成為我國第一部全方位展示中外人文科學家考察珞渝文化成果的書稿。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探索大峽谷,既是誘人的自然之旅,更是誘人的文化之旅。—群又一群民俗學家,慷慨悲歌,義無反顧地進入神秘的大峽谷,以期搶救頻臨消失的“人類童年記憶”,破解原始人生存的“文化密碼”。
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陳立明先生看完書稿後評價道:“30多年前,介紹西方學者對珞渝人文研究的著作還不大容易看到,國內這方面的著作也不多見。近些年來,國內陸續出版了這方面的專著、譯著。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有的過於專業化,有的偏重於學術研究。本書採用紀實文學的筆調寫人文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人物簡介
羅洪忠,1966年6月生,四川渠縣人。曾在西藏軍區、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工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多次參與全國全軍重大典型報導,先後在《人民日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發表文章2000餘篇,20多篇稿件榮獲省以上好新聞獎。主要作品有:長篇紀實散文《親近墨脫》《賨人故里》,長篇紀實文學《觸摸太陽的哈達》《獨步深峽》,長篇紀實系列人文作品《峽谷風雲》《蓮花聖地》《深峽淘金》《極地謎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