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收錄了作者2001年至2003年所寫的文章,包括對治學、做人、養生、寫作、書法藝術等方面的隨想感悟。出自胸臆的話語,平淡而真誠,表達了作者所具有的獨到的創作風格,非常值得一讀。願你在這本集子中有所收穫,把握生活,開拓視野。
目錄
前言
治學與做人(1)
談“歸納論證”(3)
思維模式與文化傳承(8)
古為今用談錄(22)
談談“不拘一格降人材”(28)
不拘一格“待”人材(34)
職業實踐與“不拘一格降人材”(39)
學歷與學問(43)
漫議職稱與學位(48)
雜談“博導”(51)
育才漫議
——採訪談錄(54)
試說“真才實學”(57)
雜談學術興趣(62)
根據興趣選專業(66)
“寫作低齡化”答問(70)
談談“學術大眾化”
——在“學術大眾化”座談會上的發言(72)
書摘
治學與做人
我在很久以前曾寫過一張條幅,寫的是“學術關乎心術,人格現於風格
”。有人跟我開玩笑,說“我給你看一部物理學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
心術?”我說“不能。”他又說“我給你看一幅無名氏的畫,你能不能評說
作者的人格?”我又說“不能。”於是他笑我在條幅上寫的是空話。我感到
自己對治學與做人的關係的確並未深思,只因傳統觀念中認為二者有關係,
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來,治學與名利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了。無論是學術界或文化藝術界
都出現了不擇手段追逐名利的現象。於是,我又覺得有關的傳統觀念還是有
道理的,只是不能過於機械地理解。
經過粗淺的思考,我認為治學與做人發生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乃在於
治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創造與奉獻。
創造與奉獻是人類特有的社會行為。動物沒有社會,也沒有這種行為。
因此,創造與奉獻真正關係到人類個體“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就是說,致
力創造,樂於奉獻,這才無愧於一個“人”字。
但創造與奉獻並非只靠智慧型因素就可以實現,還要有心理上的“非智慧型
因素”(包括意志、毅力、情操、興趣、情感控制等等)的緊密配合,也還受
到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的制約與驅動。如果“非智慧型因素”質量差,又較少
自覺的道德意識,那是不大可能作出較大的創造與奉獻的。
就拿學術界現在比較多見的抄襲剽竊和故弄玄虛來說,有些人明明知道
是錯的,卻為什麼仍然要這么做?顯然因為急於追求名利。這樣的人缺乏那
種意志、毅力來苦心鑽研,又因情操、趣味的庸俗而深受物質刺激的誘惑;
因此心情躁切,貪而多欲,在治學上無法專注投入,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創
造與奉獻。由於學術界的運行體制中存在薄弱環節乃至各種漏洞,所以有人
雖然缺德敗行也竟然能夠名利雙收;於是他便認為這是“實現了自身價值”
。殊不知這樣得來的名利越多,越說明他缺乏創造的能力和奉獻的覺悟,離
開人的“自身價值”的真正實現也就越來越遠。
先母畢生以中醫為業,曾一再對我說過李時珍《本草綱目》多么了不起
。我翻閱此書,覺得作者為這部巨著投入的心力實在是很驚人的。遙想當年
他編書若只以追求名利為動機,那就不可能作這樣的投入;因為在編撰過程
中他根本看不到成名獲利的前景。
從這一點想起,發覺中國古代有許多學術文化巨著都是在強大的創造與
奉獻精神的驅動下才得以完成的。因為許多作者在其生前都無法指望這些著
作會出版問世,更不要說獲得報酬了。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學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