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練達的學問

人情練達的學問

《人情練達的學問》通過大量訓練,使讀者悟識人世事、修煉說做謀,具備視野廣、思謀深、反應快、腦子活、主意多、手段高、動作快、收益大的處世智慧與能力,成就事業、快樂生活! 作者李晨,西安人,軍事學博士,上海大學老師。致力於情感、處世、心理的研究與訓練,讓學生成為情感與處世高手!成就事業、快樂生活!微信公眾號:上大李晨:sdlc2011。

目錄介紹

第1部分 思維訓練

第1章 思維訓練的要點

第2章 讀故事練思維

讀故事的方法

故事1 “無情折磨”的西點軍校“入學日”

故事2 我們是患難夫妻

故事3 李衛與李紱

故事4 索羅斯的成功之道:認錯 紀律 尋找破綻

故事5 參翁同書片

故事6 洛克菲勒名言

第3章 看電影練思維

研究電影的方法

電影1 《地雷戰》

電影2 《粉紅色潛艇》(Operation Petticoat)

電影3 《騙中騙》(The Sting)

電影4 《天下第一樓》

電影5 《12怒漢》(12 Angry Men)

電影6 《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電影7 《39級台階》(The Thirty Nine Steps)

電影8 《野鵝敢死隊》(The Wild Geese)

第4章 思維訓練題

習題1 哪一個是百年老店的生意口?

習題2 饅頭應該怎么吃?

習題3 為什麼說“承疇必不死”?

習題4 如何應對顧客的讚譽?

習題5 為什麼美國富人的身材比窮人好?

習題6 柏拉圖應該怎么回答?

習題7 離婚了財產應該怎么分?

習題8 如何吃到更多的羊肉包子?

習題9 億萬富翁相親為何“一眼看中工作人員”?

習題10 當鋪收了假畫怎么辦?

第2部分 悟識人世事

第5章 悟識道德

第一節 社會財富狀態變遷與道德形態演進

第二節 美德的經濟性

第三節 社會發展的世俗化趨勢

第四節 物質與愛情怎么權衡

第6章 悟識社會

第一節 步入社會的“三不、九要”

第二節 找工作的實質是出售自己的品質與技能

第三節 處世道理

第四節 不要被物質條件束縛

第五節 勵志書的實質是“折騰自己”的工具

第7章 悟識人

第一節 為人處世中的禁忌

第二節 如何“做人”

第三節 如何看待與最佳化自我

第四節 自我反思與折騰自己

第五節 為人處世的基本要素

第六節 當前男子氣概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3部分 修煉說做謀

第8章 語言

第一節 語言基本功訓練

第二節 語言交流的方式

第三節 語言運用的技巧

第9章 識人

第一節 “識人”的要點

第二節 “識人”的方法

第三節 分析人的框架

第四節 干預人的基本方法

第10章 行動

第一節 行動的計畫與模型

第二節 行動的路數

第三節 行動中的實踐技巧

第四節 理性思維與思維模型

第五節 快樂工作的三個要素

第11章 心理

第一節 心理學與心理問題

第二節 心理問題的產生與應對

第三節 人的外在表現與心理

第四節 弱勢心理分析

第五節 常見心理問題分析

第4部分 處世困惑問答

主要內容

處世能力不足,無法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與複雜的人際關係,是當前年輕人最為擔心與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從社會現實出發,用年輕人能夠感知的經驗素材和邏輯方法,以思維訓練的方式,使年輕人具備視野廣、思謀深、反應快、收益大的處世智慧與能力,成功實現事業與生活圓滿雙豐收。

本書從社會現實出發,用年輕人能夠感知的經驗素材和邏輯方法,以思維訓練的方式,使年輕人具備視野廣、思謀深、反應快、收益大的處世智慧與能力,成功實現事業與生活圓滿雙豐收。

一是野蠻心理。“野蠻”並非事實上的野蠻,而是在當前年輕人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形勢下,用來表述一種拖不垮、打不爛,迎難而上,愈挫愈奮,敢於勝利的堅韌心理狀態和不怕讒言、不懼譏諷、不畏打擊的極強心理調節能力,以及不放棄、不拋棄,大不了從頭再來的生命價值理念。

二是文明精神。與西方文化不同,自古以來,中國人立世、處世靠的就不是外在形態,而是一種風骨、一種精神、一種氣度。文明精神要追求一種境界,這種境界的基礎是對人、對社會,以及對人與人之間關係、人與社會關係的透徹認知,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自身條件與性格特徵且不斷最佳化發展的世界觀、人生觀、事業觀和情感觀,用以指導個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人的終極追求是讓所有人都幸福。

三是沉穩氣度。藝高人膽大,通過對年輕人處世能力的塑造,最佳化思維、掌握方法、習練本事、開悟智慧。使之今後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與複雜的人際關係,能夠看得清形勢、摸得準問題、想得出策略、做得好效果。雖年少而不輕狂,雖初出茅廬而思謀深遠,既突破進取又氣度沉穩,從而在社會競爭中取得勝勢,在人際關係中掌控人脈。

四是霹靂手段。霹靂手段絕非不擇手段。目前年輕人普遍存在處世、動手能力不強,對外界信息不敏感,遇事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通俗講就是沒眼色、沒主意、沒狠勁、沒鑽勁,不知輕重、不辨利害。因此霹靂手段就是要培養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強調手段與方法的多樣性、有效性與時效性,在遇到外界環境變化時,可以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判斷、第一時間出手。做到眼亮、心明、手快、招硬。

作品報導

人情練達即文章

陳海媛 《莆田晚報》

李晨老師的《人情練達的學問》終於出版。他是人情練達的老師,教我們《人情練達的學問》。我於此深有體會,大獲收益。

我出生農村並在那裡長大,工作後在山裡呆了七年。有一天,我踏入城市,卻只能游離邊緣,並為自己是個鄉下野丫頭而深深自卑!我帶著滿身的鄉土味,任人裝扮,在眾人的貌似關心,實則取笑的目光和言語中,日漸脆弱和沉默。憂鬱悲泣的時候,我遇見了李晨老師,吸收了心靈和精神的正能量,不再覺得人生如斯艱難。我發現我可以去重新解讀我的鄉村生活了。兒時那些平常的生活畫面,在筆下成了鮮活的文字。那些人,那些事,開始讓我愉悅。我發現,我的記憶里居然存了那么多的素材,鄉村的橋、巷子、遊戲、小姨家的桑樹,還有奶奶編織的包裝帶籃子……那么多經歷過的場景,變成了趣味盎然的文字。我知道,我已經從那些沉重和糾結里解脫了,換了一種快樂的心情和面貌。對此,我總是深深地感謝他,是他教給我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教我如何處世,如何學會人情練達,日積月累中,我有了改變,變得積極而向上,生命充滿樂觀的能量。

初識李晨老師,是書結的緣。那時我在關注情感心理問題,總在網上搜尋相關的文章。一日入了他的領地,他的那些文章讓我驚艷不已,在裡面浸透良久,心情豁然開朗,如入佳境。

我試著跟他交流我的苦惱、我的疑問,得到了他真誠而詳細的解答。從此開始認識他,讀他的書《人情練達的學問》,聽他的課,開始如師友般地相處。有疑惑了,會不時向他請教,他總是知無不言。他會教我如何改變思維方式,學習怎么去解決問題。我變得不再輕易悲傷,越來越理性、淡定,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有力量。也開始越來越了解他,覺得他就像一本書,值得去品讀。他有豐富的個人特質,越讀越覺得其難得。

他是個知識廣博的人。他的教材編寫都是來自於現實,授課內容涵蓋極廣。這得益於他廣泛的閱讀習慣,他看愛書,幾乎手不釋卷,人文、歷史、中外經典小說、心理著作都有涉獵。他愛看電影,他常對學生說,經典影片裡,總有真實世界的影子。多了解,便多一些知識的儲備。多觀摩,便多些應對的手段。這樣用時,才有底蘊。他會研究各式各樣好玩的人、好玩的事。美軍的作戰計畫、戰役講解、甚至是打羽毛球的擊球方向,都能被他用來在課堂上說明問題、啟發學生。

他是個有精、神、氣的人。至今還保持著軍人的風範,舉手投足間,有股坦然與磊落,底氣十足。他常批評現在的中性化現象。他總說,男生要有小伙子的樣,要機靈、要熱愛生活,要敢於喜歡女生;女生要像小姑娘,要活潑,要大方。他很反感戴黑框眼鏡、梳長流海髮型的學生,他總想讓他們撤去這些完全不實用的偽裝矯飾,成為清新而快樂的人。在他的眼裡,人的本性從來都是活潑的、生動多彩的、敢於打拚的。他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有文化素養的人,吸收正面的精神力量,一生都活得自在,不糾結。他的課堂上,他會教你怎么去做最後一個崩潰的人;他會教你怎么把心放在外面,去弱化自己的心理問題;他會教你用理性去批駁社會的一些不合理觀念;他會教你要敢於有想法,要敢於去學習;他會教你要站在社會發展的主流去實現自身的發展。他的課總是充滿正向的力量。

他是個愛琢磨的人。他感謝父母的開明,讓他在輕鬆快樂的家庭長大,他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一直是樂呵呵的,積極而自在。對他來說,跟人打交道、做事都是享受的事。他會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樂趣,隨時可樂、隨處可樂。所以,當他看到那么多內向的、憂鬱的學生時,他覺得不可思議,哪有那么多事情可糾結的?於是,他開始觀察,他發現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總是被寵著長大,自我、固執、不會關心別人、感情冷漠又脆弱。他很多年前就對人心理感興趣,積累了大量這方面的知識,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社會歷練,總結出了豐富的心理干預手段。在他的課堂上,他會用調侃、打斷學生,去強行切斷他們消極的思維模式。他會講述大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機制,言之有物,物來有據,讓學生一步一步地走出自我,重塑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喜歡琢磨著,怎么教一些有用的東西給學生。教書對他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斷琢磨著如何更新教學理念,如何改進教學方式,他更是樂此不疲。

他是閱歷豐富的人。他軍校畢業,長期在機關工作,後來又去念了碩士、博士,最終當了大學老師。他輾轉數地,閱人無數,對社會和人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熟知人情世故、社會規則,能運用理性的邏輯思維來解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他會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現一個真實的社會,然後從歷史、人文的角度去分析、去解讀,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面對、去解決。他希望學生成為有本事的人,他喜歡套用胡雪岩的話說:有本事的人往往不會做壞事,因為做好事收益更大、更快樂。在他眼裡,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豐富自己的應對手段,才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他是極負責任的人。他的課,每節課後都要布置作業。有的是看書的閱讀體會,有的是他推薦的電影的觀影心得,有的是他在作業里布置的問答題。作業規定字數不少於2000字且要按時交。這些作業往往讓學生苦不堪言,抱怨很多。他卻不肯讓步,他說通過做作業,才能促進思考,打開思維;他說必須不斷訓練,才能形成本領。他的理念是“不做好老師,要做能讓學生好的老師”。他的學生也漸漸明白他的好,體諒他的辛苦。他每周要批改近150名學生的作業,並作解答回復,發還給學生,工作量非常巨大。他還開設了微博、人人、部落格、微信,在這些平台登出大量的文章,作為教學輔助。他還要常常幫他的學生解答困惑。作為一個老師,他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教學上,且以此為樂。他說,能讓學生髮展得好,成為快樂的人,有積極的情感儲備,能夠享受生活,能夠貢獻社會,作為老師,他享受這種事業帶來的滿足感。

他自己就是一個有快樂生活情趣的人,並信奉隨時可樂,隨處可樂的人生理念。他說逐樂是人的本性,人只有快樂了,才能釋放無盡的心理和情感能量,去追求生活、事業的發展,快樂是上天賦於人類的原動力。人人快樂了,整個社會就會被推著向前、向上發展。在他的眼裡,春天的花香、夏天的蟬鳴、孩子的微笑,甚至泥土的芬芳,都可以是快樂的來源。他說有一顆過日子的心,踏實地過日子,去享受生活的點滴樂趣,比致力於去成功、去優秀重要多了,也靠譜多了。

他常說,為師者就是“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學生迷茫時,由老師“證道”,指引方向,授與方法,再送一程,然後放心地看著學生大步向前,開創自己的未來。這些日子以來,我正是這樣迷霧散去,充滿信心的大步向前!

作者報導

要讓15%的學生排斥我

彭德倩 《解放日報》

美術學院莊雪凡給李晨(左)畫了張漫畫 美術學院莊雪凡給李晨(左)畫了張漫畫
威嚴、慈祥、溫柔、親切,這些時常用在老師身上的形容詞,跟上海大學講師李晨不太沾邊。他的教學原則是:“一定要讓15%的學生牴觸、反感、排斥我”。課堂上對學生的“挖苦打壓”是他的教學手段之一,有的學生受不了,寧可放棄學分,甚至,來旁聽督導的老師都忍不住勸阻。奇怪的是,更多學生覺得他的課上獲益良多,還有不少因為喜歡上這位“另類”老師,選遍了所有他的課。
課堂“打壓”實錄
對於“一定要讓15%的學生牴觸、反感、排斥我”這樣的教學原則,李晨並不諱言。他反對老師對學生拐彎抹角的委婉褒貶,在他看來,誇獎學生就要誇得到位,誇得他們臉紅心跳。相應地,批評就該毫不留情。學習本來就應該有壓力,高強度的訓練才能真正磨練學生的心靈。每次上課,他都會根據出勤情況調整自己的施壓強度。
不久前的J樓201教室里,《管理基本素質與技能》課“一分鐘自由展示”環節開始,站在台前述說自己理想的經管大類學生小陳快哭了,一方面,是台下140多名同學盯著她看實在不適應,另一方面,李老師不時插話也很打擊人,“聲音響點再響點”、“我都快聽困了”……好不容易說完了,逃回座位的她臉漲得通紅。半小時內十多位同學輪番上台,相當一部分被打擊得不輕,課堂氣氛卻越來越熱烈,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滿屋子亮晶晶的眼睛。
要求學生“露出額頭”
“想選李晨的課,請先準備好面對每周五六小時的作業量”,上海大學校園論壇一篇推薦“牛課”的帖子上,有學生這樣回帖。事實上,已在校內小有名聲的李晨褒貶不一,爭議最大的就是他的作業量,每一堂課都會留下思考題,規定格式要求書面回答,不低於兩千字,且與期末成績直接掛鈎。曾在部隊工作、生活過的李晨認為,知識傳授僅停留於課堂傳授而沒有大量“操練”的話,很難真正印進學生心裡。只有通過高強度的機械重複訓練,才能讓他們突破思維的窠臼,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除了作業,李晨的課給學生定的規矩不少,像是“軍事化管理”。最特別的一項,是要求學生露出額頭,這個要求是專門針對學生中占相當比例的“長劉海”髮型。他寫了一篇文章分析長劉海:如果從“拗造型”出發,那長劉海是可以改的,如果學生不願意改變,那可能就是源於心理定勢。在課上,他更語出驚人,長劉海髮型“在提供心理支撐的同時,也起到了一種隔絕作用,使思維與心理成長缺乏充足的陽光與開闊的空間,導致自閉、保守、消極、弱勢的心理與思維狀態。”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學生在他的影響下換了髮型,並認為很有效果。
“奔職稱的路上,我能力有限”
在上海大學,李晨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老師,有的教師非常不認可他的教法,也有很嚴厲的督導老師給他的課打93分的超級高分。副校長葉志明對李晨的教學方法挺支持,他說,高水平大學能包容特立獨行的老師,給青年教師更多探索空間。對這些,當事人李晨都處之泰然。
他坦言,讓學生“排斥”,是重要設計,一是可以迅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提高興奮度,並在短時間內記住很多以後要逐步講解的信息,為以後的學習與思考打下基礎。當然,還要努力讓學生從排斥轉變到接受,這是個很好的提高心理素質的訓練,有“這碗酒”墊底,年輕人以後就能更沉穩地處理與應對外面環境變化與不明信息。
進校工作6年的李晨,如今依然是個講師。“在奔職稱的路上,我能力有限,”他說,“不過看到學生的成長,已經有一種巨大的快樂,這是很多人得不到的。”

其它報導

打開一扇面向社會的大門

——訪社科學院通識課教師李晨

上海大學教師 李晨 上海大學教師 李晨

大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
大學的戀愛是怎么回事?
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
將來在社會上生存需要怎樣的素質與技能?
社科學院李晨開設的“管理基本素質與技能”和“大學生情感認知”不但給出了解決以上問題的思路,還給廣大學生思考類似 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近 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李晨,幫助大家了解這位開著兩門與眾不同的 通識課和頗具魅力的教師。 “我覺得李晨好神奇,能想到開這種課。”這是一位學生初看到 “大學生情感認知”這門課時發出 的感慨。的確,當前中國高校的情 感教育幾乎處在真空狀態。即便 高校學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情感 問題,這類課程依舊相當稀缺。不 過情感課的內容並不“神奇”,而 是真實、快樂、力量的情感,讓學生真實、客觀、理性地認知情感, 感受情感的快樂與美妙,用情感 的力量推動更美好的生活。
“我講的東西都來自於平時的學習、觀察與積累。學生需要什 么就講什麼,缺什麼就補什麼。” 李晨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和生活中 發現,情感問題普遍存在———很多學生受家庭環境與教育模式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缺失。 而大學的戀愛主要是對這種缺失 的反應和填補,而非真正的戀愛, 也不能讓大學生體會到真正的快 樂。而這些,正是“大學生情感認 知”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晨認為,老師與學生的關 系,就像是函數裡的自變數與因 變數的關係,學生的狀態決定老 師的教學。所以每次課學生不同, 他講授的內容與教學的方法也隨 之調整。他還很善於運用學生的 “身邊事”作為教學素材。如他通 過長期觀察與對學生的深入了 解,發現長劉海與黑框眼鏡與學 生的心理狀態相關性很大,因此 把這種外部特徵作為提高學生心 理素質的一個切入點,寫出了《對 長劉海髮型的心理分析》一文,並 在課堂上“強推”“大光明”髮型, 使一大批學生做出了轉變,提高了心理素質與積極心態,其效果 不斷被學生在面試、求職與畢業後的工作實踐中驗證。
不僅如此,李晨還從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角度出發,針對當 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了 “五大紀律、十項注意”,即“教室 不吃東西、水杯不放桌面、鈴響 不說閒話、請假不講理由、遲到 不得入門;收信必復、不忘署名, 見人問候、自報家門,有事請假、 不要遲到,事前表態、事必回報, 不找藉口、露出額頭”,以此訓練 學生良好的行為舉止、待人接 物、禮節禮貌與敏感意識。一開 始,有些學生對此感到不適應,個別學生甚至反感這種形式,但 是,後來發現這些問題真的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實踐說 明,這樣要求的確能夠提高學生 的個人素質,並讓他們了解行為規範的意義。 二這種方式只是李晨教學方式 的一部分。許多上過他課的學生 都對“自由展示”有很深刻的印 象,尤其是李晨在此過程中對學 生的積極干預。對此,他解釋說, “自由展示”給了學生一個站在 149 人面前表達觀點的機會。這 會產生強大的外部關注,會使學 生突破心理瓶頸而使心理素質得 到提升。同時,也為每位學生創造 了觀察149 個人的機會,這會大大改善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過於 自我”的意識。更為重要的是,教 師可以近距離觀察學生在壓力之下的動態表現,及時發現問題、指 出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我並不只追求做一位好老 師,而是希望做一個能讓學生將 來好的老師。”這是李晨的教學理念。和成績相比,他更在意的是學 生的轉變,而獨特的目標決定了 其獨特的教學方法。李晨的課堂, 壓力大但快樂多,學生思維緊張 但心理放鬆。通過大量的練習,要 把“學不會”的管理“練會”。
訓練自然辛苦,但是改變也是實在的。“作業太多了”,經常有學生大吐苦水。“以前看電影是 看情節,現在已經不由自主地在分析其中的人物與事件了,而且 總是在想如何為我所用”,“以前 遇到陌生人會緊張,現在已經不 由自主地進行分析了”,“現在做 什麼事之前都會不由自主地先摸 底了”,這是上完課後很多學生的 想法。“我的工作就是要給學生打 開一扇面向社會的大門,而且還 要把他們推出去。”李晨這樣說。 三說到李晨這位教師,“賣力 氣”可能是所有學生的共同反映 了。甚至包括上近150 人的課也不用話筒,因為他認為用話筒會讓聲音失真,會干擾老師對學生想要表達的有效信息。李晨還針對課程特點、社會實踐要求與學生狀況進行作業設計,並在批改 作業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個性 化、有針對性的點評和指導。
“我覺得李晨就是一個很認真的老師。其他不說,光是郵件, 一封一封地回復就要花很多精力,而且還是一封一封仔細地改。”很多學生對此很感動。但 是李晨老師認為,他需要的不 是學生的感動,而是學生將來的生活好、事業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記者 王奇 (王迎仙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