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公孫丑篇上》
在談論人性問題時,孟子以“性善論”知名於世。他所謂的性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善屬於人的本質,所以人生下來就是善的?還是說人有行善的可能性,並且應該行善?
主張前者的,稱為“本善論”,但是如此一來就須解釋為什麼人會行惡?主張後者的,稱為“向善論”,但是依然要說明人的惡行問題。孟子的立場是什麼?在進行深入探討之前,首先要釐清他對“心之四端”的看法。
他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他的證明方式是採用一個假設狀況,讓人去想像。他接著說:“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童快要掉到水井裡,都會出現驚恐憐憫的心;不是想藉此和孩童的父母攀結交情,不是想藉此在鄉里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因為討厭聽到孩童的哭叫聲才如此的。”
我們暫且在此停下思考,問問自己有無類似的體驗。在沒有任何動機的情況下,我們“忽然看到”別人可能遭遇災難,確實會不忍心。但是,這樣的心是善呢?還是善的出發點?有這樣的心就夠了呢?還是需要由此推擴及實踐,然後才可稱之為善?關於這些問題,必須繼續請教孟子。
相關文章
心之四端
原文
孟子曰:“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篇上》
孟子談到每個人都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並且舉了“孺子將入於井”的虛擬狀況之後,接著引申一段說法。
他說:“由此看來,沒有憐憫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這四種心所描寫的,是人的本來狀況,就好像與生俱來的能力似的。
要具體實踐這些能力,才可算是行善,所以孟子特別稱之為“端”。他說:“憐憫心是仁德的開端,羞恥心是義行的開端,謙讓心是守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明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能行善,是傷害自己的人;說他的君主不能行善,是傷害君主的人。”由此可見,人可能行善並且應該行善,但是人並不是本善的。
結論則是:“所有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擴大充實它們,就會像柴火剛剛燃燒,泉水剛剛湧出。假使能擴充它們,足以保住天下;假使不能擴充它們,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這些話說得很清楚,由此可知,孟子認為人的善行來自心的四端,亦即行善的力量是由內而發的,若不擴充實踐之,則無善可言。因此,他的觀點應該是:人性向善。
基本介紹
人性向善,猶水就下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人性向善》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原文
告子(1)曰:“性猶湍水(2)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3)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 水之就(4)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注釋
(1)告子:生平不詳,大約做過墨子的學生,較孟於年長。(2)湍 (tuan)水:急流的水。(3)信:誠,真。(4)就:趨向。(5)顙 (sang):額頭。
原文翻譯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
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
本篇賞析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辯風範。隨口接過論敵的論據而加以發揮,以水為喻就以水為喻。就好比我們格鬥時說,你用刀咱們就用刀,你用槍咱們就用槍。欲擒故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