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語出戰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代表作品《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英譯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釋義
“善”:嚮往,希望得到(的東西或品質)。
“雖”:即使,縱然。(在這裡不表示“雖然”的意思)
“九”:多次,數次。表約數,泛指多次,這裡不是實指。“猶”:仍然。
“未悔”:不會懊喪,不後悔。“悔”:怨恨,後悔。
翻譯: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
表達作者為追求國家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千難萬險、縱死不悔的忠貞情懷,後來人們在表達堅持理想、為實現目標而奮鬥時常引用這一名句表達心志。
作者介紹
屈原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境內),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中的《國風》與《離騷》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網路熱議
事件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0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開場白中引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強調“我將以此明志,做好今後三年的工作”。 "同時我們要堅定信心,華山再高,頂有過路。解決困難唯一的辦法、出路和希望在於我們自己的努力。我深深愛著我的國家,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和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我將以此明志,做好今後三年的工作。"
解讀
溫家寶總理每年兩會上答記者問時,旁徵博引,古今中外的詩詞古賦隨手拈來,從這些精彩回答中,全世界看到了他心憂天下的政治情懷,我們也感受到了一位親民總理的所思所憂。 這一名句被引用後同樣引起熱議,各方解讀。
溫家寶總理引用屈原這一名句既反映中國的發展任務艱巨,改善民生、肅清吏治道路艱難,也表達出溫家寶總理勇敢負責、為民眾利益不惜萬死的堅強意志與決心。
溫家寶總理的記者招待會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溫總理再次以睿智和博學、以富有文采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記者。與此同時,坐在溫總理身邊的美女翻譯張璐,由於現場流利地翻譯溫總理引用的古詩詞,也受到億萬觀眾和網民的熱捧。當天,各網站微博上張璐的排名超過了劉翔獲得世錦賽第七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