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瑪雷克沙漠

亞瑪雷克沙漠

亞瑪雷克沙漠位於阿拉善盟高原東北部,地勢東高西低。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10~30公里,面積5600平方公里,其中流動沙丘約占80%,固定、半固定沙丘占20%。沙丘形態以新月形鏈狀、壟狀為主,其次為波狀沙地。該地區氣候極為乾旱,地表水缺乏。年平均氣溫5℃~7℃,多年平均降水量50~100毫米,年蒸發量2800~3600毫米。年大風日數40~60天。植被以礫質和沙礫質荒漠植被為主,有國家級保護植物綿刺、霸王等珍貴的古老殘遺種。

形成原因

亞瑪雷克沙漠亞瑪雷克沙漠-過度放牧
可以這樣說,沙漠是乾燥氣候的產物,乾燥少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條件。從整個地球來看,乾燥氣候區域(乾旱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大氣環流等因素有關。在南北緯15~35°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帶(又稱回歸高壓帶)控制的範圍,終年為信吹刮的區域。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相對濕度減小,空氣非常乾燥。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乾燥的旱風。這樣,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區,大氣很穩定,濕度低,少而寡雨,成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乾旱區。世界上多數大沙漠都分布在這裡,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因此,有“回歸沙漠帶”之稱。
中國沙漠位於北緯35~50°、東經75~125°之間的溫帶地區。按照它們的緯度來說,不在世界上的沙漠帶範圍內,要偏北15到20度左右。而中國與世界上沙漠帶同緯度的華南地區,不但沒有沙漠,相反卻是溫暖濕潤,終年常青;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到處是一片鬱鬱蔥蔥。
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這種海陸分布形勢,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對中國氣候產生了很大影響。冬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的空氣要冷,並收縮得比海洋上的空氣厚重,空氣壓力增大。特別是位於中、高緯度內陸腹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國,那裡冬季太陽輻射的熱量很弱,黑夜又漫長,失熱很多,因此空氣十分乾燥寒冷,冷空氣大量積存形成強大的高氣壓區。而中國南方海洋相反是個低氣壓區。高壓區的空氣不斷流向低壓區,形成了中國冬季盛行的偏北風。到了夏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要熱,並膨脹得比海洋上的空氣稀薄;海洋上的空氣壓力大,形成高氣壓區,空氣就從濕潤的海洋吹向大陸,使中國盛行偏南風。這種隨季節而變動、交替的風,叫做季風。
亞瑪雷克沙漠亞瑪雷克沙漠
由於中國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灣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的夏季風帶來的。因此,處於亞熱帶的中國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正好首當其衝,降水豐沛,成了世界上同緯度雨量較多的濕潤地區。然而,位於溫帶的廣大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因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夏季風到那裡已成了強弩之末(圖2)。再加上其南部和東南邊緣,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造山運動升起的天山崑崙山、秦嶺、呂梁山及大興安嶺等高大山系,特別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風難以逾越的屏障。這樣,濕潤的海洋氣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無法吹進,水汽來源被隔絕。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內蒙古地區,水汽十分貧乏,降雨量稀少。冬季,由於西北和內蒙古地區的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來自蒙古 西伯利亞高壓區的強大幹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造成異常乾燥寒冷的氣候。
正因為上面的原因,就使得中國西北和內蒙古的廣大地區,終年處於極端乾燥的情況下,形成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陸性氣候的溫帶內陸乾旱和半乾旱區。氣候乾燥,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就很微弱;相反,風的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在乾燥氣候影響下形成的缺少植物被覆的光裸地面,更加促進和加強了風的作用,使它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營力。疏鬆裸露的沙質地表在風的作用下,發生強烈的風蝕,沙土被風吹搬運;在風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風力無法挾帶沙子繼續前進時,沙子便堆積成沙丘,並進一步發展擴大,終於形成為廣袤千里的沙漠。

資源價值

亞瑪雷克沙漠亞瑪雷克沙漠-風資源

沙漠內部絕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面積的97%。形成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40—50%,半固定沙丘達15—25%,為亞洲中部灌木漠的主要部分,是優良的冬季牧場。再加上埋藏的古沖積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積有巨厚的第四紀鬆散沉積,賦存著淡承壓水,使亞瑪雷克沙漠雖有沙漠之名,但也是生機盎然,生存的植物多達300種以上。

氣候狀況

準噶爾盆地屬溫帶乾旱荒漠。氣流從準噶爾盆地西部的缺口湧入。使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較為濕潤,年降水量70—150毫米,冬季有積。降水季和初略多,年中分配較均勻。

氣候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屬中溫帶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氣溫7.8℃,絕對最高氣溫39℃,絕對最低氣溫-29.6℃,年均蒸發量2258.8毫米,無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時,太陽輻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於10℃的有效積溫?3289.1℃,終年盛行西南風,主要害風為西北風,風勢強烈,年均風速4.1m/s,風沙危害為主要自然災害,但光熱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潛在優勢。

周邊環境

亞瑪雷克沙漠黃沙
阿拉善是我國最大的沙塵暴發源地之一,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境內。而綿延200餘公里的賀蘭山是阻隔三大沙漠東移的天然屏障。賀蘭山一旦全線“失守”,唇亡齒寒,風沙將危及銀川平原,乃至華北地區。被稱為沒有石油的“小撒哈拉”的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烏蘭布和沙漠實現“惡劣聯盟”後,揮師東侵,漫漫黃沙已經翻過賀蘭山南北兩端的余脈。三大沙漠“聯手”翻過賀蘭山局部地區的事實告誡人們,阿拉善的生態還在惡化

危害後果

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沙漠,原來處於相對固定和半固定狀態並相對獨立。衛星遙感數據顯示,三大沙漠有6處“握手”。長約110公里的雅布賴山是阻擋巴丹吉林沙漠東移的“橋頭堡”,現在巴丹吉林沙漠已越過雅布賴山南北兩端與騰格里沙漠“會師”。巴丹吉林沙漠孕育的亞瑪雷克沙漠在阿左旗北部吉蘭泰鎮與烏蘭布和沙漠緊緊相握。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開始,三大沙漠整體年均擴大353平方公里。阿左旗林業局負責人認為,阿拉善年均刮7級以上西北風天數超過30天,這是沙漠擴大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為的濫采濫牧和連年乾旱也加劇了沙化的速度。他說,原來騰格里沙漠與賀蘭山之間有片隔離帶,10幾年前這裡還長著沙蒿、白茨等植物,如今,這些植物已被黃沙覆蓋,沙漠每年以20米的速度向東推進。

烏海市烏達區至阿左旗巴音浩特鎮的烏巴公路,橫穿賀蘭山北端。從巴音浩特啟程,沿烏巴公路行至下坡梁、木仁高勒一帶,就能看到幾處黃沙已爬上賀蘭山半山腰。站在高處望去,漫漫黃沙逶迤而來,此時你腦子裡只會有一個形容詞:沙進人退。行至距烏達區25公里處,公路兩邊的山上,壅起的沙堆連綿不絕。刮過來的沙子,如脫韁的野馬竄上了公路,在賀蘭山余脈五虎山東側,半山坡堆積的黃沙,遠遠看去,酷似一塊塊貼上去的玉米面餅。坐落在五虎山下的利爾化工公司院內居然也壅起了沙堆。黃河在阿左旗流經長約85公里。據測算,三大沙漠東移,每年將1億噸黃沙傾入黃河。

在賀蘭山南端,黃沙越過賀蘭山余脈沙口子山,逼近中寧縣躍進渠。在中寧縣勝金關一帶,人們隨時都能看到翻過賀蘭山的成片黃沙。中寧縣余丁鄉永興村農民賀永興說,近幾年這裡不但風沙大,而且每年刮的風也比過去多,山上幾年前栽的樹都死了,沙蒿也旱死了,進山的路今年也被沙子埋了,上山拉礦石的汽車無法進山,每次刮完風,院子裡都是黃沙,能掃幾簸箕。中寧縣自來水公司劉經理說,黃沙不但翻過賀蘭山,現在已越過黃河在鳴沙鄉一帶“落戶”,並形成流動的沙丘。

治理情形

亞瑪雷克沙漠植樹造林
這些地區生態惡化與貧窮往往交織在一起形成惡性循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經無法走出生態與經濟的惡性循環,或者需要極其漫長的歲。如果沒有國家特殊政策支持和扶持,其生態會持續惡化下去,貧窮也難以消除,更嚴重的是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及環境質量,影響西部大開發的整體進程。

像這些地區應給予特殊政策,包括持續的生態補償,變分散投資為集中投資、部門治理為綜合規劃,改變區域發展方向和衡量、考核指標,實施生態導向戰略及跨越式發展戰略,走特區發展模式。

作為我國最大沙塵源地之一的阿拉善盟,其自身生態戰略位置的特殊性,應建成為國家生態特區,根據當地特點,實施全面的生態移民、保持沙漠原生態;系統治理沙漠邊沿的生態退化,建立完整的沙漠防護體系(山地森林梭梭胡楊、綠洲);積極發展沙漠旅遊業、推進沙漠科學研究;大力發展阿拉善特色資源產業;申報“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遺產”;為乾旱沙漠區建立嶄新的區域發展模式。

治沙成果

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當地提出了對庫布其沙漠“北鎖南堵中切割”的治理戰略,並積極發動當地農牧民參與治沙。通過10多年來的治理,杭錦旗境內的庫步其沙漠林草面積,由1996年的165.7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12.77萬畝,植被覆蓋率由11.2%提高到現在的28.5%。與1996年相比,風沙天氣平均減少了28天,糧食產量由1003噸增加到1890噸,牲畜由10萬頭增加到了15萬頭。

通過生態治沙,當地農牧民每戶的收入已經達到了10萬元以上。已開發的生態旅遊點有大漠神光響沙和庫布其七星旅遊區兩處,年旅遊收入可實現100多萬元。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局有關人士透露,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荒漠化沙化的整體擴展趨勢已經得到初步遏制。作為重點治理區域的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如今有了顯著改善。與1999年相比,內蒙古自治區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了16059平方公里、4882平方公里。專家指出,這和內蒙古近些年的生態建設,尤其是發展“沙裡淘金”的沙、草產業有直接關係。目前,內蒙古已有沙林草加工企業近千家,集生態、生產和生計“三生一體”的沙、草產業正成為內蒙古的朝陽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