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鸚鵡指名亞種

亞歷山大鸚鵡指名亞種

亞歷山大鸚鵡指名亞種所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鳥體為綠色,臉頰和頸部為灰藍色,雄鳥頸部會長出一條灰藍色的細窄條狀羽毛,沿著蠟膜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羽毛。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亞歷山大鸚鵡指名亞種
亞歷山大鸚鵡指名亞種體長58厘米,體重260克。
鳥體為綠色,臉頰和頸部為灰藍色,雄鳥頸部會長出一條灰藍色的細窄條狀羽毛,沿著蠟膜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羽毛,頸部有一條很寬的黑色環狀羽毛和一條很寬的粉紅色環狀羽毛;腹部黃綠色,外側翅膀覆羽帶有一塊紫紅色的羽毛;尾巴羽毛中間上方為綠底外加藍綠色,尖端黃色;尾巴內側黃色;鳥喙紅色,尖端黃色;虹膜黃白色。
雌鳥的頸部沒有黑色的和粉紅色的環狀羽毛,鳥體色較為黯淡,中間尾羽平均長度較雄鳥短。幼鳥外型和雌鳥相當神似,外側翅膀沒有紫紅色的羽毛,要到至少18個月大才會開始發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

生活習性

大部分棲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
通常是集小群活動,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鳴叫聲悅耳,動聽。
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在大樹上築巢,偶爾也可在大型牆體裂縫或屋檐下,喜歡死樹和軟木樹木,也選擇啄木鳥啄出的老樹洞。和一窩產3-4枚卵,卵大小34.0 x26.9毫米,約28天后孵化,親鳥須餵養約21天,7至8周后羽毛長成,48個月性成熟。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