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薩那維奇·索忍尼辛

亞歷山大·伊薩那維奇·索忍尼辛(1918—)蘇聯作家。1918年12月出生在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市。1962年11月《新世界》雜誌發表他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小說以勞動營為題材,國內外反響強烈。次年發表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瑪特遼娜的家》和《為了事業的利益》,並加入蘇聯作家協會

基本信息

亞歷山大·伊薩那維奇·索忍尼辛

亞歷山大·伊薩那維奇·索忍尼辛(1918—)蘇聯作家。1918年12月出生在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市

經歷

1936年入羅斯托夫大學物理數學系學習。1939年在莫斯科文吏哲學院函授班學文學。1940年大學畢業後任中學教師。衛國戰爭爆發後參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並兩次立功受獎。1945年2月因“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罪在前線被捕,判刑8年。刑滿後流放哈薩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復名譽。5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62年11月《新世界》雜誌發表他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小說以勞動營為題材,國內外反響強烈。次年發表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瑪特遼娜的家》和《為了事業的利益》,並加入蘇聯作家協會。1965年起,索忍尼辛的創作開始受到蘇聯官方的壓制。除196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帶圍腰的扎哈爾》外,其他作品均未能在蘇聯國內發表。1967年5月向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代表散發公開信,要求嘆消對文藝創作的檢查制度和保障蘇聯作家的合法權益。1968年長篇小說《第一圈》和《癌病房》先後在西方出版,並迅速被譯成多種文字。1969年11月被蘇聯作協除名。1970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次年長篇歷史小說《1914年8月》在西方出版。1973年12月特寫性長篇小說《古拉格群島》第一卷在巴黎問世(全書共3卷,1970年出齊)。1974年2月索忍尼辛被拘留,並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先後到過西德、瑞士,後定居美國。在國外期間,他的主要著作有《和平與暴力》(1974)、《列寧在蘇黎世》(1975)、《小牛撞橡樹》(1975)、《緩和》(1976),以及一些劇本和散文詩等。近年來,索忍尼辛的一些主要作品開始陸續在蘇聯國內出版,反響強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