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亞拉沖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德厚鎮,地處壩心鄉東邊,距德厚鎮政府所在地16.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66公里。東鄰鐵則村委會,南鄰菲古,西鄰壩心鄉,北鄰以奈黑村委會。轄亞拉沖、新寨、城子山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8戶,有鄉村人口1760人,其中農業人口1748人,勞動力100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01人。全村國土面積30.32平方公里,海拔1,810.00米,年平均氣溫14.80℃,年降水量88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790.00畝,人均耕2.0畝,林地24,962.7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3.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90.00畝(其中:田445.00畝,地2,345.00畝),人均耕地1.9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擁有林地24,962.70畝,水面面積142.80畝,荒山荒地7,871.50畝,其他面積9,716.60畝。有錳等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88戶飲用井水,有38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8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40.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戶(分別占總數的9.28%和8.25%)。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1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4.00畝,有效灌溉率為2.2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建有小水窖70口。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24.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1.7萬元,占總收入的40.3%;畜牧業收入298.3萬元,占總收入的47.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30頭,肉牛99頭,肉羊88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3.2萬元,占總收入的2.1%;工資性收入40.8萬元,占總收入的6.5%。農民人均純收入26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0.51%),在省內務工14人,到省外務工1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8.2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畜牧業、經濟林、用材林產業。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158.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75人,距離鎮中學13.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5人,其中小學生225人,中學生50人。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93戶,共有鄉村人口1758人,其中男性998人,女性760人。其中農業人口1758人,勞動力1006人。該村以漢族、苗族為主,是漢族、苗族、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其中漢族320人、苗族1428人、其他少數民族1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52人,參合率83.07%;享受低保6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0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3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44戶,占農戶總數的37.11%。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2個,下設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人,少數民族黨員26人,其中男黨員34人、女黨員1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8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27.3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有固定資產1.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鎮政府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財務狀況、各種政策、制度。人文地理
本村村民以苗族為主,苗族民族特點鮮明,勤勞勇敢,民風淳樸,主要以農業生產為生。新農村建設
2009年興建完成全縣最大的煙水工程,亞拉沖作為煙水工程水源地,在基礎設施上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大力扶持,修理完善進村道路10餘公里;興建水壩水池,糧田改造等,促進種植業的發展。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本行政村距壩區較遠,交通條件差,人畜飲水困難,民眾的知識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差,土地貧瘠。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根據行政村的地理特點,逐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培養出一批農業科技服務人員;重點發展養羊,農產品以規模性發展大豆產業為主;利用荒山荒地種植經濟林木,利用土地和氣候條件發展三七種植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