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力山大·普魯薩克

亞力山大·普魯薩克

Prussak)1839年,Alexan Prussak死於1897年。 1867年,Prussak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人類鼓膜解剖學研究的文章。

人物生平

亞力山大·普魯薩克(Alexander Prussak)亞力山大·普魯薩克(Alexander Prussak)
1839年,Alexander Fedorovich Prussak出生於莫斯科近郊,1862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內一外科學院。畢業後留校在S. D. Botkin的指導下從事內科工作。
1865年出國深造,赴德國來比錫,柏林和奧地利的維也納深造。 在維也納大學,Prussak利用整整兩年時間,跟隨Adam Politzer(現代耳科學之父)學習耳科學,同時在Stricker和Ludwig的指導下從事組織學和生理學的研究工作。
Prussak返回聖彼得堡之後不久(1870年)便擔任了內-外科學院第一位耳科學教授,而且一乾就是25年。在此期間,Prussak的聲名卓著,口碑極好,是一位傑出的耳科專家。1892年,Prussak在內-外科學院創立了一個擁有30張床位的耳科門診部。
Prussak死於1897年。

相關事件

1865年維也納大學這一時期,Prussak發表了一篇關於白細胞通過血管壁的論文,這篇文章引起了整個醫學界的注意。
1867年,Prussak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人類鼓膜解剖學研究的文章。

鼓室上隱窩相關解剖模式圖鼓室上隱窩相關解剖模式圖
他對耳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正確描述了鼓室上隱窩,從此,這一結構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國內譯為蒲氏間隙。

著有著作

(1)“鼓室血液循環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在這篇文章中,Prussak詳細描述了鼓室的血管分布;
(2)耳部疾病與顱內病變的關係;
(3)因血細胞滲出引起的出血。

相關記載

Prussak曾擔任過政府議員,是沙皇政府的執行私人顧問,可能由於這個原因,在《Bolshaia Meditsinskaia Entsikiopediia》中沒有收錄Prussak名字,而且,在前蘇聯的有關資料中也無法找到有關Prussak的詳細情況。
此外Prussak在36-42歲時還指導過3位學生,他們的姓名和論文題目如下:
(1) Agapitoff (1881),“蒸汽和液體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的技術介紹”;
(2) Dogaef (1876),“通過咽鼓管導管法將氣體壓入中耳的治療作用”;
(3) Bornhardt (1875),“內耳迷路半規管的重要性”。

歷史評價

在歷史上,名人並不都是偉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功”和一帆風順的人。但是,只要他們對歷史作出過貢獻,就不會因人生“失敗”或半世坎坷而被貶損,也不會因時過境遷而被人淡忘。在耳鼻咽喉科領域,也不乏這樣榮辱不驚的名人,Alexander Prussak就是其中之一。
他對耳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正確描述了鼓室上隱窩,從此,這一結構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國內譯為蒲氏間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