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亘
gèn �ㄍㄣˋ
姑父(方言)
本義:空間和時間上延續不斷:橫~。綿~數千里。~古(,引申義,亘姑,再引申義,姑父姑母,整個古代,終古,如“~~未有”、“~~奇聞”)。
亘=宣(亘是宣的古字)一般在姓名中出現,讀 xuān
◎亘[2]
亘gèn
亘(gèn)
〈動〉
(1) 連綿不斷,伸展開去 [extend;stretch]
亘(gèn)
(1)〈文〉〖動〗空間和時間上延續不斷[extend;stretch]
橫~;綿~數千里;~古;~~奇聞。
~,通也。——《廣韻》
旌旗~千里。——《北史·隨本紀》
廣數十畝,樓宇連~。——《聊齋志異·狐嫁女》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石為底,達於兩涯——唐· 柳宗元《石澗記》
又如:連亘(綿連);亘帶(綿延);亘絕(綿延阻絕)
看橋~長虹。——清· 沈暭旦《摸魚子》
(2)〈文〉〖動〗橫貫,貫通 [span]
又如:亘屏(橫亘的屏障);亘舒(橫空舒展);亘隔(橫亘阻隔)
(3)〈文〉〖動〗竟,終;貫串 [all over]
~萬古猶一日。——明· 黃寶《賈誼新書序》
又如:亘天(漫天;連天);亘地(遍地);亘年(歷年);亘代(亘古)
又引申為窮盡
張衡《南都賦》:“(貯水)~望無涯。“
(4)〈文〉〖動〗遍
《文選·王巾〈頭陀寺碑文〉》:“~丘蔽陵,因高就遠,層軒延袤,上出雲霓。”
李周翰註:“~,遍也。”
清·曹寅《瑮亭詩》:“琅琅縣圃英,~野多瑰奇。”
(5)〈文〉〖動〗引,縈繞
《文選·左思〈吳都賦〉》:“朱闕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以綠水。”
李善註:“亘,引也。”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其四門外,皆樹以青槐,~以綠水。”
(6)〈文〉〖動〗橫渡;貫穿
《後漢書·張衡傳》:“伏靈龜以負坻兮,~螭龍之飛梁。”
李賢註:“~猶橫度也。”
《文選·左思〈魏都賦〉》:“丹梁虹申以並~。”
李周翰註:“~,橫也。丹梁如虹蜺之並橫。”
(7)〈文〉〖動〗經歷
清·戴名世《石門沖記》:“此怪偉幽邃之區,在於荒山僻壤,~數千百年來,無有識其奇者。”
亘(xuān)
(1)〈文〉〖動〗迴旋
《說文·二部》:“~,求也”
王筠句讀:“謂有求而亘回也。人求一物而忘其所在,則區莊下盤鏇以搜尋之。
(2)〈文〉〖動〗同“宣”。宣布;宣揚
《六書正訛·先韻》:“~,揚布也”
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二部》:“此為亘布之亘。凡經典中宣字,本字皆此字也。今亘字廢不用,統作宣字。”
亘(huán)
同“桓1”
(釋義參考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三】【二部】亘
求也。從二從囘。囘,古文回,象回形。上下,所求物也。須緣切〖注〗徐鍇曰:“回,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
(亘)求回也。回各本作。今正。以回釋。以雙聲為訓也。回者、轉也。?字經典不見。易屯卦磐桓。磐亦作盤。亦作槃。義當作般。桓義當作?。般者、辟也。?者、回也。馬融雲。槃桓、鏇也。是二字皆叚借也。凡舟之鏇曰般。旌旗之指?曰鏇。車之運曰轉。?柄曰斡。皆其意也。從二。從。會意。須緣切。按古音讀如桓。十四部。、古文回。見囗部。象回之形。回雙聲。猶迴轉也。上下所求物也。上下謂。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此說從?、從二之意。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亘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4
《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音宣。《說文》求宣也。揚布也。
又與桓同。烏亘,外國名。◎按亘本作,與亘字不同。亘從二從舟。舟今作亘。從二從囘,囘卽回字,今從日作亘。
又毛晃曰:紹興二年,禮部看詳姓氏,從水從亘,水名。從木從亘,木名。從木從亘者,皆定讀曰亘。若《晉書》亘彝,亘溫,《書·禹貢》西傾因亘是來之類是也。
音韻方言
廣韻
廣韻目次:去四十八嶝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亘 | 古鄧 | 見 | 登開 | 嶝 | 去聲 | 一等 | 開口 | 登 | 曾 |
方言集匯
◎ 客家話:
[台灣四縣腔] sien1 sien2
[海陸豐腔] sien1 sien2
[寶安腔] sen1 | gen3
[客英字典] sien1
[梅州腔] sien1
◎ 潮州話:胎安3(嘆),tang3 (th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