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經驗

在被困井下69天之後,智利聖何塞金銅礦的33名礦工終於獲得了最後的拯救。截至2010年10月14日凌晨,已經有17名被困礦工陸續出井,剩下的礦工也將在後續幾天出井。在井下700米生活69天,33名礦工的救援工作終於可以告一段落。
礦難發生時,設施齊全的應急避難所無疑大大提高了被困礦工的生存幾率。其既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場所,同時食物等儲備物品有利於礦工延續生命,也給救援提供了時間。另外,對於救援行動來說,也不是無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建立應急避難所或者提供移動救援艙,是世界各主要採煤國的硬性法律規定和通行做法。
如今整個世界都在圍觀智利礦工救援,而對於仍處於礦難高發期的中國來說,智利礦難帶給人們的絕不是一場真實的“戲劇”,其應該能夠給我們的安全生產與救援機制帶來更多啟示和借鑑。
遇難求生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智利方面的資料顯示,這些礦工在下井之前,都接受了非常專業的救生教育。井下的33個礦工在被營救人員發現之前度過了整整17天。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自發地對給養進行了配給,每名礦工兩天的給養是兩勺鮪魚、半包餅乾、半杯牛奶。他們很快建立了生活區和日常生活秩序。
中國應借鑑

中國也曾經有河南平頂山郟縣礦難33人生還、山西王家嶺礦難115人獲救的案例,其中也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然而智利礦難救援中的一些東西卻是我們沒有的或做得很不夠的。其背後不僅有著一系列的制度保障,關鍵的是這些安全措施都能夠落在實處,在礦難發生時能夠實際地發揮作用,而不是讓這些措施停留在地面上和紙上。
考察安全監督和政策執行力度的標準,也不在於政策如何表述、重拳如何出擊,而在於最後的結果是不是讓每一個礦工都能平安地看到家中溫暖的燈光。每個國家每一次礦難的救援,往往會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但是救援的唯一目標就是人的生命,而不是權力、公關或者所謂的社會讚譽程度。它需要的全部內容,就是完善深入細緻的安全措施,真正把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能源挖掘的首位。期待智利礦難救援帶給中國的這些啟示,最終也能成為人們礦井之中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