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竹鎮
五竹鎮簡介
五竹鎮鎮政府駐地五竹村,距縣城15公里,有初級中學1所,教職工33人,在校學生525人;全鎮有國小18所,1882人,教職工52人;其中:中心國小1所,教職工19人,在校學生396人;幼稚園一所,教職工8人,入託兒童99人;中心衛生院1家,醫務工作人員44人,病房12間,床位51張,屬全國一級甲等鎮鎮衛生院;個體私營診所12家,從業人員25人;文化娛樂場所5處,活動場地8600平方米。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派出機構16家。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農村電網改造線路50.2公里,供電充足。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0.4萬門,具備國內國際直撥功能。廣播電視實現了"村村通",集鎮內開通了有線電視,轉播節目9套,用戶達210戶。金融、保險、工商稅務等市場管理機構齊全,供銷儲運、農技推廣、農機管理、良種引進、畜禽防醫等農村服務組織配套。
交通
五竹鎮交通、通訊便利,316國道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各村均有支線公路相連,程控電話普及全鎮7個村。該鎮氣候陰濕,晝夜溫差大,平均海拔2200多米,年平均氣溫4.7℃,年降水量65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獨特的氣候特徵,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聞名遐邇的五竹良種洋芋。近年來著力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特色產業,推廣洋芋種植,現在已種植洋芋面積19402畝,是全國的良種洋芋基地。此外,當歸、百合、花卉等特種種植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傳統土特產品有蕨菜、青豆、蘆角、地打菜等。主要水利設施有峽口水庫一座,有效灌溉面積30多萬畝。五竹鎮經濟建設以洋芋產業為主要支柱,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
五竹鎮交通、通訊便利,316國道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各村均有支線公路相連,程控電話普及全鎮7個村。該鎮氣候陰濕,晝夜溫差大,平均海拔2200多米,年平均氣溫4.7℃,年降水量65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獨特的氣候特徵,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聞名遐邇的五竹良種洋芋。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著力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特色產業,推廣洋芋種植,現在已種植洋芋面積19402畝,是全國的良種洋芋基地。此外,當歸、百合、花卉等特種種植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傳統土特產品有蕨菜、青豆、蘆角、地打菜等。主要水利設施有峽口水庫一座,有效灌溉面積30多萬畝。五竹鎮經濟建設以洋芋產業為主要支柱,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736萬元,財政收入211.3萬元,人均純收入1413元,全鎮第三產業產值1474萬元,二、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1%。
名勝古蹟
五竹鎮位於渭源縣城西南15公里,在清源河對面的秀峰山上,有一座叫做五竹寺的當地名剎,修建在千仞絕壁之上。據說其三寶殿曾有唐人吳道子所畫壁畫,毀於明末兵燹。清同治時邑人武舉李錦標主持重建,並依其舊鑿洞窟,洞底部穿檁架梁而成,橫欄懸柱,明椽亮瓦,虛底單檐長廊,一連四五十楹。其別致奇巧為渭源縣內所獨有。
五竹寺周圍松林蒼翠,對面可見高峻的雪山。相傳明朝初年隨建文帝出走的遺臣郭節隱居於此,並移南山五色秀竹植於禪院而得名。雖然本地有建文帝在此隱居而後赴藏地的傳說和記載,包括他本人也撰文論證過此事,但並未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創修渭源縣誌》中,關於五竹寺有這樣的記載:“自明亡臣郭節掛錫後,采南山色澤不同竹五種,移植禪院,因自號曰‘五竹僧’。”“建文於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時,由癸門出,此時願護駕者二十二人,節其一也。奔竄崎嶇,晝伏夜行,歷滇南、巴蜀。建文至樂都之瞿壇寺,乃祝髮。從者或緇衣禮佛,或黃冠學道,或庸身為奴,分散於河湟狄渭各地。”
近年有學者研究建文帝失蹤之謎,提出《創修渭源縣誌》是詮釋建文帝去向的唯一文字史料。渭源縣縣誌辦連書成認為,從現有資料分析,在建文帝出逃的早期,即有部分隨從分途赴川、貴、雲南諸省,假稱出逃皇帝,並透露行蹤於人,以分朝庭耳目。而建文帝自身,最初隱遁於甘肅,後來遠赴青藏。這是史學界未曾注意到的重要線索。 他說根據渭源歷代老人們流傳的話題,曾有位棄位出家的皇帝在五竹寺等處棲身。推想傳說中的這個皇帝和尚,極可能是落髮後的建文皇帝。
傳說中建文帝及郭節等人來到秀峰山,覺得俊秀安逸,便在此落髮為僧,住了下來。郭節曾為寺院移植五色竹,枝幹為紅、黃、白、綠、藍五色。據說郭節植五色竹頗有深意:竹者,朱也,郭節對竹如對建文帝,五彩是古天子之氣的象徵。
建文帝逃亡之始,從臣有二十二人。按《明史》載,最貼身的近臣九人,是楊應徵、葉希賢、程濟、馮榷、郭節、宋和、趙天泰、朱景先、王之臣。這最貼身的九人中後來又有幾人分途,散在各處,被人們指認出來。只有程濟、郭節、宋和、趙天泰等數人以及失蹤皇帝,在史書上說不出所以然來。連書成介紹說,在渭原縣五竹鄉的郭家灣村,如今有郭節的後代一大族,人丁旺盛。郭家灣有個郭家廟,至今供奉五竹和尚,郭氏尊稱為遠祖。該村世代都有“五竹和尚郭節是吾遠祖,明朝曾保過皇上”的說法。據連書成考證,建文帝隱居渭源,極可能是投托於當年在甘肅封藩的肅王。肅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其時擁兵五萬,坐鎮甘陝。他與建文親系叔侄,年歲相當,早歲相處日久,關係比較融洽。朱允?登基為帝時,曾打擊了許多藩王,唯獨對這位小叔父寵信有加。建文元年,即將肅王從甘州內徙今蘭州城就藩。有這層關係,投靠朱庇護大有可能。
莊肅王在永樂六年之後,受明成祖朱棣猜忌,多次受排擠處罰,與明成祖朱棣兄弟間始終箕豆相煎。託庇為僧的建文和尚,也自難以安身。這可能是建文帝後來離甘赴青海至樂都藏傳佛寺瞿壇寺的主要原因。
經濟發展
建設
五竹鎮隨著小城鎮建設的順利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將不斷完善,以中環路為中心,316國道、康復路為兩翼,逐步形成集物資、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為一體的農村現代化集鎮。
耕地發展
五竹鎮位於渭源縣城西南部13公里處,全鎮轄7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3335戶13836人。耕地面積32455畝,人均2.3畝,年平均氣溫4。C以上,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海拔在2220米左右,屬南部高寒陰濕區,是渭源縣洋芋產業的優勢區之一。2002年,全鎮良種洋芋種植面積達到180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5%,戶均5.4畝,人均從洋芋產業中獲得的純收入達到1000元。為了進一步擴大洋芋種植面積,打響“五竹”牌良種洋芋品牌,擴大影響,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引導民眾樹立市場觀念,順應市場、順應天時,壓糧增經、壓夏擴秋,洋芋種植面積達到1900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8.5%,戶均種植洋芋5.7畝。在洋芋示範點建設上,五竹鎮充分依託洋芋協會的龍頭帶動作用,按照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引導民眾在路麻灘、五竹、石頭溝等三村連片建設千畝高澱粉脫毒良種繁育示範點,種植脫毒隴薯3號一、二級良種田1050畝,種植D1533專用薯215畝。
洋芋繁育協會
簡介
甘肅省渭源縣五竹良種洋芋繁育協會位於“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渭河之源,地處西秦嶺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高寒陰濕地區。北緯35°04′,海拔2300米-2800米,年均降雨量718毫米,集中於夏秋之際,無霜期130天,平均氣溫4.4℃。土質疏鬆,土層深厚,養分富鉀。316國道穿境而過,距隴海鐵路隴西站65公里。蘭渝鐵路、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協會1998年7月成立,是具有馬鈴薯種子生產、種子經營、法人資格的民營科技經濟組織。協會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依靠科技發展,帶領會員科技致富,不斷探索,穩步發展,現有12個分會,1540戶會員,形成了“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體系。協會從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引進良種,繁育推廣。和會員簽訂契約,種植時低價供種,種植中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回收時以保護價收購,統一銷售,實行售後返利,既保證了會員的切身利益,又確保了種薯質量。
技術指導
協會聘請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王一航研究員為顧問,進行技術指導,現場諮詢,講課示範。協會培養了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經過不斷試驗提高,協會總結了種薯生產經營中,包括選種整地、耕種栽培、田間管理、收穫收購、貯藏運輸在內的一整套具有獨創性的實用技術,推廣運用,成效顯著。
示範繁育推廣
協會進行馬鈴薯良種的引進試驗示範繁育推廣,現主要經營“隴薯三號”、“隴薯五號”、“隴薯六號”、“隴薯七號、“LK99”等馬鈴薯種薯。建有高山自然隔離無蚜區脫毒原種基地500畝,一級種基地5000畝,年可供種15000噸,銷往新疆、青海、寧夏、四川、江蘇等省及周邊地區。每年委派專人主要用戶種植基地進行質量調研、技術服務,深受用戶歡迎。
註冊商標
協會2003年註冊了“五竹牌”種薯商標,擁有3000噸集中貯藏窖(庫),綜合辦公大樓等基礎設施,現有資產880萬元。十幾年來得到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獲得了“中國科協百強農村專業協會”、民政部命名的“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甘肅省科普先進集體”、“甘肅省十佳農村專業技協”等榮譽。會長蘇鶴林同志在參加全國第六次科協代表大會期間,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被選舉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二、三屆理事,被授予“甘肅省勞動模範”,市、縣扶貧狀元等稱號。協會從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以質取勝,以誠待客”的經營方針,以質量過硬,增產明顯,誠信服務,價格合理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協會熱忱歡迎各界朋友洽談合作,共謀發展。
五竹青年中心
產業簡介
甘肅省渭源縣五竹鎮按照“依託產業建中心,建好中心促產業”的工作思路,依託五竹蠶豆協會成立了五竹青年中心,在共青團組織、青年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致富橋樑,初步形成了種植、加工、運輸和銷售“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吸收個人會員1850人,以產業協會為主的團體會員6個,開發了農村青年人力資源,帶動了農村青年增收致富。
支柱產業
渭源縣逐步形成了洋芋、藥材、畜牧、旅遊四大支柱產業,圍繞支柱產業建設在全縣湧現出了一批以農村青年為主體,以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為骨幹,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成立的新型青年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這些組織面向農民,普及農業科學知識,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已成為上聯科研院所,下帶千家萬戶,外連省內外大市場,帶領農民致富的新型經濟實體。針對這種情況,五竹鎮團委確定了“依託產業建中心,建好中心促產業”的工作思路,努力藉助和發揮協會的作用,以蠶豆協會為依託,成立了五竹青年中心,並建立健全了《青年中心章程》和《2004年青年中心工作計畫》。
配備及戰略
五竹青年中心在理事會的班子配備上,實行“能人帶動”戰略,由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甘肅省第三屆百優青年農民、五竹蠶豆協會會長張義任青年中心理事長,蠶豆協會秘書長擔任副理事長,鎮團委書記任理事會秘書長,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鄉鎮企事業單位的優秀青年、專兼職團幹部、產業協會代表等11名青年骨幹組成了理事會。縣科協、縣圖書館、新華書店等20家企事業單位和組織為加盟單位。青年中心在蠶豆的種植、收購、加工上對會員給予一定的優惠,無償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決技術、資金難題等。青年中心會員王富軍2004年種植蠶豆12.5畝,出售青豆1.79萬公斤,僅此一項收入達到1.08萬元,像王富軍這種依靠協會服務,通過種植蠶豆發家致富的青年農民在渭源南部山區已經達到2000多戶。青年中心充分發揮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網路服務手段,積極為蠶豆協會提供全國各地青豆洋芋加工、銷售信息,網上籤訂契約等服務,實現了青年中心與產業協會的“雙贏、雙促進”。五竹鎮已形成了青年中心、產業協會、青年農民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動的局面。
活動
五竹青年中心自成立以來,先後舉辦了農民運動會、唱大戲、農產品供銷、權益維護活動和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青豆採收加工、勞務知識培訓及健康衛生、政策法律諮詢等活動。青年中心充分發揮“全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的優勢,確定了五竹牌洋芋、南山放養蟲草雞、青豆加工、旅遊等產業化項目,進行重點推介,全方位打造五竹鎮綠色品牌,力爭用發展項目吸引青年參與、服務青年增收成才,促進青年中心建設。“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五竹青年中心依託產業協會,強化組織建設,運用社會化、市場化手段,積極拓展服務農村青年的新領域,增強了團組織服務農村青年的能力,青年中心已經成為促進農村青年增收成才的綜合服務平台。
作用
依託專業產業協會建設農村青年中心,是根據農村團的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而進行的一項青年組織建設新的探索。五竹青年中心根據當地產業發展和青年特點、愛好、需求,以組織建設為基礎,廣泛開展信息諮詢、科技培訓、創業就業、文化娛樂等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活動,通過項目化服務,發展支柱產業,這對於大力開發農村青年人力資源,推進農村產業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服務了農村青年增收成才,受到了廣大農村青年的歡迎。